甚至,小到一枚胸针、烟盒、名片、路边的广告牌、海报等等,都需要出自平面设计部门之手。

而美术组在彻夜开动的同时,显得摄影组似乎……有点闲。

摄影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和乔翼桥开会。

他们最先确定下来的就是整个影片的视觉基调。

乔翼桥决定使用相当冒险的高反差、高饱和度的有色光效和特殊运动光效。

这不仅仅是他个人风格的延伸,也是最适合“傩”世界那种张狂诡谲的气质的效果。

颜色上则是大胆运用了大红大绿的反差。

在全球范围内,电影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调色其实一直都是前置到拍摄期的,但在国内,由于时间和成本,大部分电影项目都是把调色环节放到电影拍摄之后。

但作为一部重视觉呈现的影片,如果把调色工作都挤压到最后一刻,效果一定不好,所以乔翼桥才把这份工作前置了,也算是在和世界接轨。

在美术把景别都大致搭好之后,摄影师就已经进入了场景,配合灯光师进行了多次实拍,试验了多种不同的方案,确定每场戏,乃至每个镜头的色纸与数字化彩色滤镜。

而现实世界的戏份,乔翼桥其实一直没有太多的视觉想法,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实验中,才最终确定了以莫兰迪色彩为主色系,相对饱和度偏低、色彩偏灰调但依旧丰富的办法。

调整数字化彩色滤镜的过程非常痛苦调整,因为要根据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一点点进行微调,很可能红色多了点或者绿色多了点就差之千里。

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更多的是身体上的。

拍了几十个镜头之后,乔翼桥感觉自己已经近乎色盲了,他都看不出两个场景之间的差异了,不得不赶紧去现实世界逛逛街,看看正常的颜色是什么样才能缓解下来。

布光也是繁琐而细碎的过程。

在一个重视效的电影中,即使只是一个人物的特写,往往也需要十分复杂的光源才能搞定,软、硬两种质感,逆光、轮廓光,侧方向的主光、逆光,高光、过度光等等……

每一个光源都需要细心调配。

有时候,乔翼桥也会去当模特,被灯烤个三四个小时,觉得人都快中暑了。

总之,每一份工作都不好做。

而当前,他们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几乎无法解决和妥协的事。

关于电影拍摄时光学镜头的选择。

在虚拟拍摄中,他们早就进行了不同镜头的模拟实验,最终乔翼桥敲定,用Panavision公司的Auto-Panatar镜头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镜头中有半柱形镜片,可以产生不同的透视效果,而且进光柔和,甚至产生出了横纹眩光效果,以及特殊的光斑。

这是任何别的滤镜和效果镜都达不到的。

《八恶人》、《复仇者联盟》和《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都曾用过这一套镜头。

然而,Panavision是一家非常奇葩的公司。

说是所有镜头公司里最离谱的也不为过。

他们的所有镜头都是公司财产,所以只对外租赁,而不销售。

就算是租赁,还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和选择标准。

总之,复杂至极。

而且,Auto-Panatar这组镜头存世量特别稀少。

乔翼桥打过电话去问,甚至让小何亲自出国走了一圈,结果就是现在全球没有一套Auto-Panatar是空闲的。

至于什么时候能有空闲,Panavision公司给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