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游戏拉他们入伙之后,这些投资方也听说了乔翼桥他们全片将采用工业化模式拍摄,而他们也各自塞来了很多经常合作的剧组成员偷师学艺。

在这方面,乔翼桥更是来者不拒了。

这些人本就顶着学艺的名头,乔翼桥这边几乎不用负担什么实际成本,而他们又是相当有经验的劳动力,能承担一些相对复杂的任务。

最后,整个剧组的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三百人,这还只是不算流动情况较大的场工组和车队的情况。

更为夸张的是,各个组别都是各大公司的精英团队。

为了方便管理,这次乔翼桥不止将群演进行了编号,还把每一个组的每一个人进行了编号。

比如摄影组就是S-01、S-02……导演组就是D-01、D-02……等等。

而乔翼桥也规定了,每一个组别的组长以上的负责人还都是亦正娱乐的人。

其他组员起初还有些微词,但剧组工作开动之后,他们看到亦正娱乐的员工们对于电影工业化流程已经比较熟悉了,而且业务水平也很在线之后,就也默许了这样的安排。

就在预拍摄进行的一个半月里,整个剧组也搭建就位。

美术组和摄影组依然是两个最大的组,已经忙到四脚朝天了。

他们现在开始了具体场景的设计,为了抢时间,他们现在都是根据拍摄流程来布景。

把一个景布完了,机位图和灯光都定好,才进下一个。

而乔翼桥的导演组也没闲着。

在经过几天的计划之后,乔翼桥终于还是决定把导演组拆分了,拆成了A、B两组,他确信,在很多情况之下,需要两组一起进行拍摄。

最终在一个半月的预拍摄完成之后,整个剧组

的建置也已经完毕了。

经过一周的短暂休息,正式拍摄就开始了。

这次他们的总体拍摄周期只有两个月。

为了后续工作的方便进行,他们先拍的都是拍摄难度很大的戏。

也就是后期特效需求量最大的那些戏。

开拍第一天,是一场棚内的傩舞戏。

这是商朝的置景内的一场戏,主打的就是一个原始和狂野,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和布光的要求都很高。

为了整体的舞台剧质感,灯光组事先预设了很多个照亮方案。

但随着实拍,这些简单的方案一一被否定了。

虽然整部戏将有一种舞台剧的感觉,但光线的需求是非常细腻且随时变化的。

最终他们选择了几乎是最难的一种打光方式,在整个影棚的四周挂上了多灯矩阵。

这些矩阵由不同效果的灯构成,几乎都是高功率的大灯,每一组灯之间再加绿布、蓝布、黑布,让他们没有重叠的照射区域。

而这个矩阵则由灯光组整体负责控制,只需要在背后的调灯台按按钮就可以了。

夜晚的戏相对简单,但乔翼桥为了现场可控,很多外景的日戏其实也是在棚内拍摄的,这就需要灯光要模仿出日光灯那样的自然。

现实中的太阳光其实是硬中带柔的,直射光无论在哪个角度,天空都能像是个柔光布一眼,把它漫反射开来。

在棚内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到了日戏,就要用到大量的反光板,有时候甚至还要用遮光板和滤镜做出不同的角度,以模仿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段。

为了拍好这些景,灯光组真的到外面去观察了很久太阳,几乎人人都要看出工伤了,才保证了最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