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章 龙凤猪组合07

刘彻面色冷漠地拂去宽袖上的浮灰,朕为天子,是天神钦定之人,朕为何要向天下赔罪?

天色有变,天神提示朕行策要谨慎小心,需要及时调整策略,这是他与天神之间的事。

朕与天神之间的事,关尔等儒生何事?

只是...朕数次寻求仙人,皆不得踪迹,朕的君权为上天所受,

那天神为何不现身与朕相见?

【汉武帝被董仲舒念叨烦了,就将他派到江都王当国相。

见他成功教化刘非,又把他提到胶西王刘端处任相国,胶西王为人贼戾,非常不好相处,董大儒干了四年,表示:不跟你们玩了,辞职!

于是回家埋头著书,谁知朝廷每有大事商议,汉武帝都会让廷尉前往董家问议】

李世民与朱元璋一样,认为到天幕讲得过于轻浮,只好遣人取来汉书细细观之,欲图窥探书中细节深意。

同为帝王,他哪会看不出汉武帝遣人问议是假,借儒家向天下宣扬君臣关系是真。

他置五经博士,却独独将五经中的‘春秋’提出,作为判断案例的法典,向天下人表示:

朕的诏令尔等不听,便是不忠,当死!

毕竟春秋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对集权甚为有利,不拿来用都对不起自己。

否则为何让法家出身的张汤陋巷寻问?

汉武帝行的就是春秋决狱!

天幕语气虽然浪荡,但说得没错,汉武帝就是借儒家皮,行法吏事,达到自己统治目的。

李世民面色复杂地合拢史书,心道:不愧是与始皇并肩的帝王,论政治手腕,在皇帝中当列前茅。

正感叹,就听得天幕语气又开始戏谑:

【用了人家统一思想,就把他抛弃不理,见他回京又不停问计,刘猪猪,你好渣男啊!】

李世民抬头就见到天幕展现的幽怨图片:‘陛下,你忘了我们的海誓山盟了吗?’

‘噗’一口水猛地喷了出来,殿内群臣子面面相觑,后人...后人如此憎恨儒家吗?

最近在努力读书的程咬金不解道:“儒家干了什么?连续两个后人都对它都没什么好话?”

他抬手撞了撞秦琼:“叔宝,你说说,这咋回事?”

被迫发言的秦叔宝瞪了他一眼,无奈道:“别忘了后人那句口号。”

打倒...救出...

勉强恢复正常的李世民收拢好书册,沉吟道:“人看事看物都有偏向性,天幕展现仅为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偏信偏听。

并且儒家多出圣贤,有教化点慧之功,定是后世儒家欺师盗祖,才让儒家有了恶名。”

大唐不以儒家治国,但经此天幕警醒,他必然要提防儒家,以防他们想要政治话语权,蛊惑人心,教人作乱。

所幸天幕只是戏谑一句,语调又恢复正常:

【儒家自秦末年起,就一直在寻找复起之机,经过秦朝毒打,部分儒者大改儒家‘迂阔不实用’的作风,转为灵活务实,因地制宜的风格。

如孙叔通在乱世经过项梁、楚怀王、项羽三位老板后,最终带着百来位儒生归附汉高祖。

可惜汉高祖不好儒,甚至有过儒冠撒尿的污点,所以儒家安利卖得极为惨淡。

叔孙通表示:为了儒家理想,我改!

刘邦不喜儒装,叔孙通立马改换楚地短服,见阵营中缺少人才,又向刘邦举荐人才:()

?南漳提醒您《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人才推举多了,终于叔孙通刷足存在感,入了刘邦眼,成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朝建立后,孙叔通又将朝仪删繁就简,做出调整呈献给汉高祖,这才有了后世名言:‘吾今日知皇帝之贵也’。

因论立朝廷礼仪有功,他的弟子进封为郎,三年后自己擢升为太子太傅,更成功地让刘邦成为首个祭祀孔子的帝王。

至此儒家获得官方认证,在汉朝终于站稳跟脚,有了走上政治舞台的机会】

殿内寂静,所有人目光都投向儒家博士叔孙通,这家伙近日可积极了。

向陛下进谏前往泰山封禅,以证秦继承天命,抚养天下。

又贴心地附上相应的封禅制度,言陛下有开天辟地之功,应以周礼威示天下,让臣民敬服陛下。

一溜串的礼仪改动,让被囚禁的淳于越破口大骂,直言他玷污古礼,坠先王礼仪,是可恶之人。

结果...好家伙,叔孙通看不出你儒家标准还挺灵活啊!

群臣心道:与陛下封禅礼仪相比,他对汉朝改制才叫厉害!

不愧是能做太子太傅的儒子,儒家核心说改就改,真跟天幕讲的,儒家就是个口袋,什么都能往里装啊!

该让淳于越来现场听听,说不得他们还能亲眼见证儒家内部互扯头发。

自从天幕不谈秦后,殿内的氛围都轻松几许,甚至还能笑评汉朝,对它指指点点,欢乐得很!

集众人视线的叔孙通面不改色地往殿中一站:“刘邦出身亡匿,怎能与陛下相比,儒家尊秩序,顺应天时变化。

陛下身世渊源,当以正统礼仪方显贵重。”

顿了顿叔孙通又果断提醒:“改换楚式短服,表示刘邦是楚人,陛下请发兵赴楚,揪出刘邦让秦江山太平!”

刘邦啊...秦始皇手拂过冰冷的鹿卢剑,眸色晦暗,若秦能政通人和,秩序顺通,让天下各行其位,世间自然无刘邦。

秦君不能自持已身,如胡亥行事,那么天下人人是刘邦。

他面色冷淡地盯着叔孙通,见他昂首挺立,并不慌张自己未来臣事,淡淡道:“倒是朕屈才了,阻拦叔孙博士一展所长。”

原本还正气凛然的叔孙通,冷汗唰地一下就冒了出来,躬身拱手道:“陛下受天帝福佑,天幕所显皆为虚妄未来,通受诏为秦博士,当为陛下献策。”

听完他的狡辩,秦始皇没去继续深究,直径下令:“叔孙博士此生想来没去几乎在穿楚式短服,朕赐你穿短服一旬,如何?”

叔孙通心底松了口气,幸好陛下不是个小气的,经此一事,他未来为汉臣一事,就此揭过。

于是掩下心里感激,恭声道:“唯!”

()汉

刘彻笑道:“自朕纳‘天人三策’后(),

‘’?,

用来预言未来告人政事,想要借此掌握先机”。

他起身缓缓离席,面容亲切地看着众臣,抚掌大笑道:“今我等不用‘谶言’,便知后世有儒子乱圣贤之事,想必是天帝怜儒,不愿看到儒家为后世所弃,用后人警醒儒家。”

说罢他转身长叹,意味深长道:“看来儒家,当自革之啊!丞相,朕说得可对?”

谶纬之学起源于燕齐一带,最有名的是秦朝卢生入海求仙,带回一封‘图录’,上书谶语‘亡秦者胡也’,之后秦果然在胡亥手中亡毙。

从此谶言大兴,自他促进儒学兴盛后,谶言又以经书为理论,发展成‘谶纬之学’,叫做‘经谶’,以天命和神意的形式出现。

今天天幕降临,让汉跨越千年与后人对话,本就是神迹。

听见天幕不喜儒家,刘彻出于本能,敏锐地抓住机会,暗示在场臣子,他要将此事宣扬出去,如果想要保持汉家首尊的位置,就要进行改革。

对他而言,不管后世儒家如何,先把儒家架在火上再说。

面对陛下潜在之意,丞相公孙弘还是笑呵呵的模样,摇头捊须道:“不知那朝儒家学子,效仿董贤改制,照猫画虎不成样,倒坠了儒家名声。

看来董贤需要再次著书,教会后人如何改制才是。”

公孙弘三言两语把话挡了回去,心下却犯起了愁,他行事以法家为度,但也靠儒家立足朝堂,所以不得不为儒家辩解几分。

今天幕之言,流传朝野,不就给了他人攻讦儒家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