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 章

哼哼!坚决不承认!

【汉武帝又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之意。

又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实行‘代田法’,即垄耕轮作法。

节约人力的同时,又能让粮产量高出普通田地一斛到两斛。

接着又下令扩大田亩亩数,变为二百四十步而一亩,使民众耕种地增加,扶持农业发展。

天幕顿了顿道:【这才是汉武帝真正定国转策之举,让大汉从纷乱局面转向安民,而非史上宣称改变国策的‘罪己诏’】

听到自己未悔远征伐,刘彻表情从惊愕到迷惑:“朕会下罪己诏?”

不可能!

他拧紧了眉,太子已折,为定大汉乾坤他也不会下罪己诏动摇朝野人心。

并且他认什么罪呢?

按天幕所言,他通西域能贯通中西,敛西方之财用于大汉。

至于流民四起.刘彻两指摩挲,面无表情地看着‘亲躬巨定’四字上,西域未定,匈奴未灭,他怎么会下罪己诏否定军事执政方向?

呵~他下颚微抬,双眸扫过殿内,冷静地道出声:“朕会下罪己诏?”

不会!

群臣笃定摇头,顶多侧面提及,若要陛下像‘汤诰’那般承认,‘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之语,根本不可能在陛下身上实现!

且击匈奴乃大汉上下期盼,何来‘罪已’一说?

汲黯心在轻叹,陛下即便心中有悔也不会下罪己诏,并且悔什么呢?

若悔也当是悔太子陨落,动摇大汉根基;

悔卫霍两位将军去得太早...

他轻轻侧起脸,眼睑费力地望向站在御阶上的陛下,心里不得不承认天幕说得很对,陛下是‘君主论’中的‘完美君主’。

大汉在他手中被雕刻成陛下意志所向,若有人阻碍...无论是谁,只会沦为宫墙白骨。

这样的陛下会悔?

天幕很快为他们揭晓答案:【后人所说的罪已召,是征和四年颁发‘轮台诏’,被认为汉武帝‘晚而改过’,‘悔远征伐’的哀痛之诏。

此诏是汉武帝对桑弘羊等人,对是

否建设‘西域兵团’的答复】()

【轮台诏全文近八百字,七成篇幅在解释征和三年,派李广利出征原因和失利理由。

8本作者南漳提醒您《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原因:匈奴让大汉受到侮辱,必须以战扬国威;

失利理由:出兵时各方占卜,都表示利于用兵。

出征前匈奴曾缚马诅咒大汉,他却没能明察秋毫,洞悉匈奴计谋。

并且率军者是匈奴卜出的不吉利将军,所以大汉出征失败】

秦始皇:不吉利将军?

难道指李广利?

【103字否决了大臣们对西域轮台,修建国防工程、派兵屯田、增加百姓人头税的提议,并解释为何会否定提议原因。

表示不愿意军民死略离散,重困老弱孤独,扰劳天下。

最后97字指出西域边防基层问题,和今后政策重心:

禁止边防对士卒残酷刻薄行为;

严查官吏随意增加税赋;

劝耕农课,发展农业;

重启马令政策,指朝堂根据每户养马数,来免除相应该徭役制度;

对马令政策还特意增加政治任务:命大汉二千石以上的汉臣,都要写‘如何增加马匹,及加强边防建设的方案’,他要翻阅查看】

这是罪己诏?

望着天幕展出来的‘轮台诏’内容,秦始皇愕然,随即眉头微蹙,大汉经年征战,大汉人丁凋敝,国民不安,自然会行安抚民心之策,此边疆军令调整被认为罪己诏?

秦始皇迷惑…秦始皇不解,作为史上第一个帝国皇帝,首次听到后世罪己诏说法,不由得自问:后世变成如此严苛吗?

那…他先祖秦穆公不听群臣劝阻,执意伐郑,结果遭到晋军设伏,大败于崤…那他作的‘秦誓’,也是罪己诏?

他抬手揉了揉额角,心里默想秦誓内容,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仅从字面看,穆公也没认错?

秦始皇拧眉,国君认罪,岂不是折损帝王威严?

【所以汉武帝‘轮台诏’根本不是罪己诏,而是调整对外作战的军事策略的诏书,用两字概括:停战。

他跟后悔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汉武帝后悔之语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天幕语气微微怪异:【汉武帝有悔,是因大宋为改积弱积贫,宋神宗起变法改革企图强国,王安石各类‘变法政策’参考了桑弘羊改革之举。

作为变法新党对立的‘旧党’,司马光政途受阻后,与‘新党’王安石相抗,加之新党变法有参考桑弘羊改革之举,是以在资治通鉴中采用‘汉武故事’内容,有悔过一说】

翰林学士司马光?

赵顼一愣,下意识地将目光落到清瘦人身上,怔了怔道:“司马中丞不愧是学术通明之人,清明于史不负德性之名。”

司马光是参知政事欧阳修举荐,当年他多方征

()求治国方略,对方‘节流’政见,以此挽宋救世。

但节流政策与他改制不合,如被他不喜,与他略不有合,所以一直未能定下何种改革之制。

看来…未来他力撑王参知变法…

而刚刚升为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瞪大了眼,他与君实为好友,都想拯大宋与危难,为何会走到对立相抗?

【真正的罪己诏是什么样的呢?】

扶苏认出了天幕展出的诏书:‘罪当朕躬,弗敢自赦,唯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这是商灭夏后,汤为安抚民心下的诏令,出自尚书.汤诰。

这也是罪己诏?

至于另一封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