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 各行祖师A

他们对神迹的怨恨还没达到不死不休的地步,受辱者有陛下有同僚,他算什么</p>

无论是华夏还是西方,工匠最高水平仅止于权贵允许范畴,否则制出的物品就是拙品,甚至被批为奇技淫巧</p>

天幕感叹时人运书刀纵横青简,刻写诸侯权贵波澜一生,凡人却是运刀溅起的尘埃,鲜少留下痕迹。</p>

制作七轮扇的</p>

匠人在史中并无记载,我们从零星书籍中才找出他的名字丁缓</p>

据传汉武帝最华美的昭阳殿是他与李菊共造,在当时社会中丁缓是巧为天下第一的巧匠。</p>

但更多的巧匠早已淹没尘埃找不到存在痕迹,纵观历史,匠人能走到世间最高位的只有嘉靖时期的徐杲。</p>

他以木匠出身官拜工部尚书,甚至差点做了太子太保。</p>

可惜被群臣阻拦,进劝嘉靖帝徐杲破格升迁已过本职本分,哪能再次晋秩呢</p>

汉</p>

刘彻坐直了身躯,提及昭阳殿他可比后人清楚,他微眯双眼手搭在膝上“朕记得匠师是丁護”</p>

后世竟然让木匠做工部尚书才能真能胜任</p>

他低头思索要把他也在匠人里面找找大才</p>

少府赶紧上前回奏“启禀陛下正是丁護,后人言缓,或许是传载有误。”</p>

他心中苦笑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战火离别,丁護能在史上留下半丝痕迹已是天邀之幸,他身居大汉少府之位,百年后又有谁记得他</p>

民间西汉</p>

李菊听到自己名字一愣,随即下意识回望同僚丁護“丁匠仙人提及你了”</p>

虽然名字有误,但好歹名重天下,不负自己一身技艺</p>

满脸沧桑半头白发的丁護仰起头“仙人言吾丁缓,从此以后吾便是丁缓。”</p>

他只是汉宫一位匠人,偶然看到农具风扇车制出了七轮扇,也因此得到贵人嘉奖,改善家小生活。</p>

没想到仙人却遗憾此扇消于世间,还费</p>

心地从零星书籍里寻找他存在的痕迹,后人待他甚重,他却无法回报。</p>

丁缓双膝一折,含泪望向天幕他无法报后人恩情,但他会记汉宫建筑技艺,让其传于后世,也算为后人尽一份心力</p>

或许士大夫认为徐杲是匠人,其才能不配教。</p>

实际上从双方祖师爷传承度来算,鲁班跟孔子地位相同,只是社会选择让他们的地位成了天地两端。</p>

孔子被历代帝王及读书人抬到天上,而鲁班在地上被工匠供奉到现在</p>

觉得受辱的部分儒家学子破口大骂圣师岂能与鲁班同位</p>

但他们的怒火烧不到天幕,讲述还在继续实际上历朝历代谁能离开匠人呢</p>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没了匠人技艺他们连居住地都无法解决。</p>

而建造屋子涉及的禁忌更多,这时的匠人是最受人尊重时刻。</p>

毕竟他们祖师可传下一本土木业的奇书鲁班书啊</p>

此书在历代都属于禁书,偏偏每代都无法禁止。</p>

它涉及医疗、道术等法术,以及其他咒语和符法。</p>

如房屋上梁时当如何祷告天官,让屋宅保家平安。</p>

若匠人要行邪术,也会使用鲁班书上做法,如盖房在门下倒放一个碗,用砖石压下正常修建,日后家主就会倾家荡产。</p>

更不提各种邪恶咒语,更是让人胆战。</p>

要习此书就要跟算命先生一样缺一门,反正不是鳏寡,就是孤独残,上天给你随机挑选。</p>

总之读鲁班书者,非死即残,抑或妻离子散、家破人亡。</p>

事实上此书是不是鲁班亲写,已无法考据,除了风水迷信外,或许还有以此书震慑世人,让匠人不受欺压的意味在里面</p>

唐</p>

李世民望着天幕贴出的别欺负我,欺负我就咒你的图样,无奈地摇摇头,继续处理天幕带来的大唐危机。</p>

后世种种利器他想得之,但也明白那些器具不是全适合大唐。</p>

同样工匠的技艺对朝廷有利,他们自然会大力支持,但太过超前的利器朝廷无法掌握,只能打压制匠人确保朝堂安稳。</p>

再则工匠居于士上,那谁还读书协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呢</p>

墨家学说吗</p>

李世民面色漠然,当年秦始皇为选墨家,汉武帝未选墨家,他更不可能选择。</p>

墨家学说怎么被打散的</p>

就因为兼爱非攻与帝王统治相冲,所以历代允许墨家技术存在,却不允许墨家学说流传。</p>

保证皇权神圣才是他最基本职责。</p>

后人到底天真了些。</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