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0 章 番外—传统节日变迁

自天幕将解了各行祖师爷后,朝廷大官们集中在治河炼药上,而百姓们则是</p>

吃</p>

吃喝拉撒睡是人类基本需求,其中吃排第一嘛百姓们没铁造锅但他们能做豆腐吃啊</p>

菽豆不值钱,家家户户都有,舀一勺菽豆渗半瓢水,把盆往院里一放,等干活回来嘿哟嘿哟把豆磨,擦擦汗看看盆,哟白生生的豆汁不就好了</p>

架锅一煮,加点酸浆木板压一压,嘿豆腐做好了</p>

炒一炒用汤煮,哎呀好好吃</p>

吃完喝杯酸梅汤,捧着肚皮打饱嗝,嗝满足,两眼弯弯不由道这日子过得美呀</p>

哦,对了,菽豆还能发芽做菜,东天吃香得嘞</p>

来来来,抓一把菽豆做豆芽,过两日给家里老小添个菜</p>

才在院子里浇完水,哎呀刚擦黑的天咋又黑又亮了</p>

头一探仙人又来了,老婆子快来听仙音。</p>

叠个千纸鹤,再系个红飘带,愿善良的人们天天好运来,你勤劳生活美,你健康春常在,你一生的忙碌为了笑逐颜开</p>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好运带来了喜和爱,好运来我们好运来,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p>

低头批政务的秦始皇一怔后人怎么来了</p>

刚用完膳,正准备花前月下的刘彻抬头咦,天幕怎么降在夜里</p>

而李世民正与皇后太子闲聊,正在兴头就被天幕打断,干脆地一挥手,屏风炭盆备好,一家七口人在殿前排得整整齐齐共听后世曲子。</p>

剔在牙的朱元璋听了几句后,严肃地作出评价“此曲喜庆祥和,不错不错。”</p>

有这么欢快的曲子打头,这次后人肯定要讲好话自信点头</p>

如他所言,天幕要讲的也是好话好运来是过年必备品神曲,听着就非常有过年气氛。</p>

过年也叫春节,是咱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伴随节日内容还有相关活动庆典。</p>

同样每个节日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意义,它是受历史文化,及古人生活习俗等因素积淀凝聚而来</p>

如过年时间在古时各有不同,它具体变迁暂且不谈,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咱们就从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二月节日开讲</p>

秦始皇aaaa刘彻aaaa李世民aaaa朱元璋年那般好为何不谈过年</p>

秦始皇决定暂缓政务,让乐府将后世神曲复刻,待闲暇时聆听;</p>

刘彻则是果断放弃花前月下,好奇地望向天幕听着倒有趣,不知能否再窥后世繁华</p>

他对后人展现的铁坨坨、天上飞可感兴趣了,可惜大汉少府不争气做不出来;</p>

唉,猪猪委屈,猪猪只能望天止渴。</p>

民间素有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p>

讲的就是二月对农耕的重要性</p>

当东方七宿</p>

东方苍龙的角宿悄咪咪地出现在天际时,就显得阳气发生万物破土啦。</p>

意味着农耕的前奏开始打响,农人该做准备,帝王该准备行籍田之礼,劝天下农耕啦</p>

南漳的作品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p>

所以按照星宿出现时间,时人把二月二叫春龙节,元朝时正式名为龙抬头,在南方又叠加了土地诞辰日所以也叫社日节</p>

唐民间</p>

坐着院子里看天幕的农人,见到熟悉二月二顿时笑了起来“原来仙人说的是中和节”</p>

他端起水瓢喝了一口,大声唱起春日农歌“二月中元农忙活,春祭勾芒祈丰收。白天耕田忙播种,夜里切草喂牲口。”</p>

儿子抱怨“耶耶,你别唱了,我都听不到仙人讲话。”</p>

农人不高兴呵斥“俺们这些歌代代相传,没有它咱们就种不了地,你还敢嫌弃”</p>

大儿不敢再说话,只好挪开脚步躲了出去。</p>

龙嘛,在华夏神话中有腾云驾雾布雨之能,万物生发正需水滋润大地。</p>

所以在二月二这天,帝王百姓除了祭祀农神句芒外,还要吃点龙食</p>

在二月二吃面条不叫吃面条,叫吃龙须,吃油炸糕叫做吃龙胆,煎饼转身一变,成了揭龙皮;</p>

其他的啃龙骨、吃龙耳</p>

天幕顿了顿怎么感觉有点害怕</p>

秦始皇aaaa刘彻aaaa李世民望着天幕上的龙龙害怕,脸色发沉天子独享龙腾,而民间却吃龙须、龙胆好大的胆子</p>

刘彻大喊仲卿,有人想吃朕</p>

李世民抱住自己观音婢保护朕,朕害怕夸张</p>

龙龙那么可爱怎么能吃龙龙</p>

相比之下近代北方的做法要显得正常得多。</p>

在二月二这日用玉米做爆米花,称为金豆开花,而这金豆开花四字与玉皇大帝有关。</p>

相传玉皇大帝来人间;</p>

不许龙王降凡雨;</p>

百姓受苦生路绝;</p>

龙王违逆把雨下;</p>

玉帝生气把龙打;</p>

想要脱罪除非金豆开花;</p>

百姓努力救龙王;</p>

燃烧玉米做金花。</p>

故事很熟悉,有几分跟西游记里鸡吃米狗舔面的影子,对吧</p>

明</p>

还没写到后折的吴承恩一听,原来他写了玉帝恼人间折事吗</p>

懂了懂了,到时就写玉帝令鸡吃完了米,狗舔完面嗯,不够,他提笔想了想又写一行小字灯火烧断铁锁。</p>

嗯,这样就能体现玉帝残暴不仁,百姓顿苦的惨象。</p>

至于玉帝暗指谁</p>

他可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自己只是一介书生读书糊口而已。</p>

事实上民间对龙抬头非常看重,每户在二月二这日清晨,挑担水倒入家中缸,意味着他们把田里的水龙引到家中。</p>

之后再烧香上供农神,祈愿</p>

水龙在今年能雨水普降,五谷丰登,整个过程叫引田龙仪式</p>

唐</p>

李世民轻轻吁口气,趁机对太子教导稼樯艰辛“大唐许多节日其来源都为了避灾祈求丰收,愿苍天作美让百姓能活下去。”</p>

尚且年轻的李承乾有些不明白“可是上元节咱们夜观明灯游玩至深夜呢。”</p>

这跟农事可没半点关系。</p>

长孙皇后搂住他轻声解释“上元节咱们是不是要做糕供神”</p>

李承乾跟弟弟妹妹齐齐小鸡点头,他们每年还会吃供糕呢。</p>

看他们懵懂模样,李世民实在难以相信未来他们会骨肉相残。</p>

他用力地眨眨眼,提起笑容“你们耶耶在孟春元日时,会祈福上帝,求五谷丰登,怎么不是来源于农业呢”</p>

至于为何上元节点灯游玩</p>

有谷剩余日子自然好过,当然有钱有闲做起灯会热闹一番。</p>

其实龙抬头的前一日也有个节日,叫中和节。</p>

这个节日来源于唐德宗,他中兴大唐让大唐国力有回天之势,为了表示朝廷重农务,同时也让天下共中和,暂忘人生烦恼。</p>

他把月末的晦日移到二月一日,将其定为大唐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大家一起欢乐。</p>

这一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能饮酒作乐,观看歌舞普天同庆,倍感皇恩</p>

所以中和节的欢乐跟咱们双十一购物节相同,咱们在这日狂欢大买特买,不断研究褥商家羊毛,满足花钱的快乐</p>

而大唐百姓则是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p>

“咳咳咳”李适唐德宗被最后一句媚而不俗的歌声呛到朕想让百姓松散一日,没想过他们会快活无边。</p>

哦,不对,是大家齐饮中和酒宜春酒,饮下此酒意示着自己衣食无忧,家里才会有剩余粮食酿造酒水,也有借谷酒祈来年丰收之意;</p>

不过光喝酒哪够咱们买买买,大唐百姓就赠赠赠</p>

你家有瓜我有菜,来吧朋友,咱们来献生子啊,把百谷瓜种用青囊装了,你送我赠你,手留余香岂不快乐</p>

民间赠瓜皇帝赐尺,尺代表裁度、忠直爱卿啊,朕看好你,希望你能对朕对社稷忠正耿直,继续为国效力哟</p>

升职加薪就在跟前,爱卿加油喔</p>

李适唐德宗大声反驳朕没这么说过</p>

咱们的白居易大大就曾得御尺,激动地写下中和日谢恩赐尺状以表心情</p>

啊,这红牙做的御尺美而有度,与白金相衬多么焕以相宜,臣寸工未效却受此尺,深感愧疚,倍感陛下之情啊</p>

唐</p>

白居易笑容凝结到脸上,从无措到涨红,提起力气努力分辨他只是照常谢诗谢恩而已。</p>

不仅他写,韩愈等人亦写过啊,为何把他拧出来说得那么奇奇怪怪</p>

想生气,不至于,不生气,咽不下去,哎哟,心</p>

里一团乱麻理不清</p>

此节跟龙抬头挨得太近,自唐以后慢慢与龙抬头融为一体,但风俗到明清时仍有影子,现在嘛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二月一过三月三,三月三日上巳节在古代与春节、中秋节并肩的重节</p>

上巳节出现于周朝时期,在河边为举行除灾祛病仪式,并下河洗漱清洁身体,谓之祓禊</p>

一道节奏激烈的歌曲经天幕之手响彻天地嘻唰唰嘻唰唰,万土随苟嗯啊嗯</p>

歌词很直白甚至俗气,但莫名的像河水冲刷脑子,猛地一下就记住了曲调,于是当卫青担忧地小声呼唤刘彻时“陛下,你没事吧”</p>

刘彻下意识张开“嗯嘻唰唰嘻唰唰,万土随”</p>

刘彻aaaa卫青</p>

祭祀仪式跟阿三恒河圣浴一样,都是为了修洁净身,除去积秽,确保一年平安。</p>

除此之外还有求子目的神啊我要娃我要娃,我要一个大娃娃</p>

秦汉之前求子拜高禖。</p>

道教求子拜太元圣母、碧霄元君;</p>

佛教求子拜观音菩萨。</p>

唐</p>

太平公主收回目光,脸上浮出疑惑“后人不过花朝节吗”</p>

二月与花相会,仕</p>

女相聚,扑蝶为戏,还会用彩绸和五色纸剪成花幡,庆贺花王生日。</p>

这么有趣的花朝节后人竟不过</p>

真可惜。</p>

但三月上巳日并未确认具体,汉朝为了统一把时间定在了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p>

同时庆祝节日除祭祀外,把重点放在爱情蒙动上男女踏青游乐,变相的相亲大会</p>

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