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选臣,臣亦择君

隋末之万钧之势 Ling君 2161 字 2022-09-02

然后现实又狠狠还了他一记耳光,那些工匠于国于民都是有巨大贡献的。

就以那位饱受诟病的栽种花草的匠人为例,他获得赏赐,并非是因为他将宫里的花园打理得好,事实上,宫内的花园根本就不是他在打理,宫里也没有名贵的花木需要专人打理。

他能得到皇上的赏赐,那是因为他研究出来了嫁接和杂交技术,使得大宁各类水果蔬菜的产量飙升。最近他正在对一些谷物进行改良培育工作,一旦能够实验成功,大宁百姓很可能再也不会出现饿肚子的情况。

还有那些养马、养牛,打造农具,制作水车,金属冶炼,锻造兵器等等,这些匠人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只会溜须拍马,哗众取宠之辈。

如果仅仅因为出身的原因就将他们挡在贵族阶层之外,那便违背了大宁“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

说句不好听的话,马周的出身比起那些工匠也没高贵到哪去。

他一边反对皇上册封那些工匠们爵位,一边又希望皇上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种主张相互之间是矛盾的,难道“不拘一格降人才”仅仅只是针对他自己的?

在整个大宁,反对像马周这种出身不好的人入朝为官的呼声一直都存在,正是皇上压制着,他们才没有成气候,马周又不是不知道,结果他还把刀递了过去。

在皇上心里,他马周八成已经成了一个“有才无德”的二五仔,为了一己之私,不惜踩着他人上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到皇上的赏识呢?

现在回想起来,马周感觉自己提出来的那三条建议,就没有一条是能站得住脚,经不起推敲,也没有任何建设性。

相反,王玄策的建议虽然不成熟,但的确有可取之处。

而且,时机也刚刚好,眼下大宁正陷入“内困外忧”的境地,至少在马周看来是这样的。

大宁想要打开局面,正需要王玄策这样的外交人才。

如果马周不是在一旁见证了这一切,他都不敢相信世上还有这么巧的事,王玄策想不被重用都难。

而他自己呢?

难道他要做大宁的冯唐吗?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被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再为官。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汉武帝乘轿路过郎署时遇到了冯唐,忍不住问道:“你这么老了,怎么还是一个郎署?”

冯唐叹道:“我在文皇帝时就为郎署了,只因生不逢时,一直怀才不遇啊!”

随即,冯唐说出了“怀才不遇”的原因:

一,名如其人好文,而他好武,因此得不到重用;

二,人如其名好美,而他貌丑,因此得不到重用;

三,终于碰上一个,文武皆好,美丑皆喜的皇帝,却偏生重用年少,可他却老了……

曾经马周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虽对冯唐的遭遇感到可惜,叹其“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但马周自信,自己一定不会是第二个冯唐。

可惜,造化弄人。

他见到了皇上,并且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开局,否则皇上也不会在当天晚上再次召见他。

可是他接下来的表现实在是糟糕透了,先是在被皇帝召见前饮了酒,以至于在接下来面见皇上的时候,为了不减分,他不得不保持一定的“攻击性”,这样才符合他当时喝了酒后的“狂士”气质。

因此他所提的三条建议,全与皇上的主张是反着来的。

皇上要册封工匠爵位,他反对;

皇上要大兴土木,大搞基础建设,他反对;

皇上不着急册立太子,他反对。

最终他搞砸了,“狂士”没当成,现在只能灰溜溜离开长安。

唉!

算了,想这些也没有用,还是想想到了辽东之后怎么做吧!

他可不想学冯唐。

君选臣,臣亦择君……

据说李世民是一个贤王,若非生不逢时,被李渊和李建成等人拖累,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现在偏安一偶的李世民,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马周已经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他相信自己绝对不会重蹈覆辙。

现在辽东最要紧的不是对外扩张,而是内政。只要李世民不去主动挑衅,短时间之内应该不会有外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