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退休的宰相张九龄在家中,对着自家亲眷才能肆无忌惮的评价。

“哪个帝王不想独掌大权,但是独掌大权并不是什么好事。”张九龄对着长子张拯和次子张挺谆谆教诲。

他是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曾身居高位,亲眼见过皇帝如何打压世家和相权,自然懂帝王的心思。

张九龄在世时多次上谏,提醒李隆基提防安禄山,甚至断言“安禄山必反”!

但是李隆基不以为意,自以为帝王心术大臣不懂。

等到张九龄去世,没多久,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后悔不已。

现在天幕提前告诉了张九龄李隆基带来的安史之乱,张九龄回忆起帝王的种种做法,完全不意外。

但是让张九龄评价李隆基,他傻吗?

从来不傻,反而太过聪明,玩弄权术,最后把江山给玩没了。

张拯:“那明清,宰相、丞相通通没了。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明朝有文官集团,结合背后的乡党、书院集团,来对抗帝王,帝王用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

清朝有什么?

张九龄没有听到任何一位清朝的名宦,也听到天幕说明朝是最后一个太监掌权的朝代,足以说明,清朝帝王是独掌大权。

但是帝王独掌大权也意味着,一旦帝王昏庸,会导致国家彻底颠覆!

【秦汉时期造纸术印刷术还没发明,文化的传播就跟不上,书籍还局限在贵族阶层;】

【元明清以后,统治者不断地局限,控制,以致于我们能看到后面朝代的文人都在吃唐宋文人的“回锅饭”。】

【这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丧失了自己创造性的文人,也丧失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所以我们不仅能看到宋元明清的文章诗词收到了很大的局限,不断地在引用唐人的作品,也能看到许多题材开始消失——那就是地理志方面,对异域的探索。】

天幕放出了众多的博物方面的书籍对比。

宋朝以前,对于异域的书写是一个重要题材,这也是华夏先民对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的表现。

从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两汉时期的《博物志》,大唐的《酉阳杂俎》等等,除了这些景点还有大量的其他地理或者博物方面的描写。

北宋无名氏有《广物志》,南宋李石有《续博物志》——从书名就能看出来,是模仿的前人所作。而且也是从宋朝开始,文人著作开始使用笔名,或者说“化名”,完全不留真名以求安全。

《广物志》已失传,布置内容。《续博物志》虽然声称继承《博物志》,实际上内容斑驳杂乱,作者李石主要是抄袭宋朝以前的书,尤其是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宋朝之事较少,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宋朝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异域书籍,比如沈括的《熙宁使契丹图抄》、朱彧的《萍州可谈》、赵汝适的《诸蕃志》,更多的是根据作者的见闻来记录异域山川、风俗人情、动植物产,比较客观,真实,虽然作者们自称是继承了地理博物的传统,从想象力来说差距非常大,更接近旅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