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

在北宋当陪房 金鹅 3717 字 5个月前

不是冯氏娘家,而是与元娘定亲的伯府。

人家信里询问,元娘的嫁妆备的如何了,信中还提及了宋家小娘子的嫁妆单子已经送过去的事。

这宋家小娘子是元娘未来的妯娌。

冯氏哪里不晓得,伯府范家是来催嫁妆单子了。

“元娘才九岁,这个时候就催嫁妆单子,是不是太早了些。”

冯氏屋里摆着四个打开的箱笼,两个箱儿l都是些绸子,缎子。

剩下的两个箱儿l,其中一个装的是杂物,其中有两柄缂丝团扇,极为挑眼。

那扇柄不是常见的棕竹,而是一截白玉,缂丝价儿l贵难得,冯氏的嫁妆里也就只有两把。

还是她出嫁的时候,她嫂嫂给她添的妆奁。

这样的扇儿l,也只有汴梁高门人家才使得。

冯家在吴家面前,是高门,但在汴梁那边,说是高门,只怕会让人耻笑。

如冯家这样的小官之家,在汴梁不知有多少。

剩下的那个箱笼里,装的是一抬炕屏,算不上有多好,只是绢面上绣的仕女像有些考究,便也搬了出来。

“过了年就十岁了,人家都催了,咱也只能赶快为元娘备嫁妆。”

冯氏放下伯府来的信,又拿起了元娘的嫁妆单子,上面连陪嫁几匹缎子都写的一清二楚。

单子已经写完了五张纸,可还是不够。

“把这两柄扇儿l,都与元娘做陪嫁吧。”

写在上面,也能体面些。

“娘子……三姑娘也不小了,她的嫁妆也备了起来,这扇儿l不与她一把吗?”

卢妈妈忍不住说,元娘的嫁妆都快要掏空冯氏的陪嫁了。

好的都挑了去,剩下的才能轮到三姑娘。

三姑娘出嫁的时候,要是嫁妆单子上没有一两件好的,怕是婆家会看轻。

“我的陪嫁里,还有几柄泥金的扇儿l。”

伯府那样的人家,放到汴梁也算是高门子,元娘的嫁妆要是置的薄了,伯府那边会有怨言。

元娘

嫁过去_[,到时会受磋磨的。

“要是三姑娘看到你给元娘置办的嫁妆这样厚,她心里怕是会不好受。

都是你生的,也不好薄了她。”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样的道理,连卢妈妈都晓得。

“我手里就这么多的银钱,这么多的物件,若是给她们仨人平分,元娘的那份,就不能看了。

伯府见到这样的嫁妆单子,怕是要退亲。

即使不退亲,元娘嫁过去,会有好日子过吗?”

她只能先紧着元娘这边。

冯氏心里还有其他的计量没有说出口。

她二女的亲事还没有订下,想来是越不过元娘的。

姐妹俩人,将来一个是嫁高门,一个是嫁下门。

她的嫁妆怎么能和元娘的相比较。

给二女置的薄些也无妨。

“咱这样的人家最难了,听说有的人家,为了给女儿l置办嫁妆,连宅子都给卖了。

这嫁妆攀比之风,愈发严重,害的咱也要掏空家底置嫁妆。”

卢妈妈口中的事,冯氏也晓得,还是汴梁四品京官家的事。

她当年出嫁,家里给她筹备嫁妆,也是费了不少银钱,如今轮到她给自己女儿l置办,更甚从前。

“以后咱二房在吃穿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

告诉胡娘子一声,今年除夜,别做那么多菜了。

这平日里的肉食,能减的也都减掉吧。

银钱都是省来的。”

这什么事都挤到一起来了,又要置办年礼,又要置办两个女儿l的嫁妆。

南边遭灾,又影响了青州,使得米价,肉蔬都贵了不少。

冯氏如今也晓得银钱不趁手是什么滋味了。

……

“元娘,你瞧,如今灶房里的胡娘子,真是越来越不是东西了。”

从灶房提回来饭的银枝,进了屋。

元娘的屋里,到处透着一股子官宦人家小娘子的贵气。

糊窗子的布用的都是从整匹绸子上剪下来的。

她见了坐在椅子上描大字的元娘,说起了胡娘子的不是来。

一边说,还一边打开食盒,把里面的菜端了两碟儿l到元娘跟前让元娘瞧。

元娘脖子里戴着一个银项圈,银项圈下面是把做工精巧的银锁。

梳着双丫髻,脸庞儿l两边还留出了一小撮细发,用红绳绑了。

发髻上戴着镶了真珠的头花。

她和冯氏不同,性子有些骄纵,拿眼儿l瞅人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我看你才不是个东西。”

元娘还没说话,她的奶妈就从屋里走出来了。

她穿着一身湖色的绸子衣裳,屋里的丫头都叫她周妈妈。

周妈妈见这个小蹄子,又在元娘跟前挑拨是非了,脸子都沉了。

银枝见她出来,吓的立马低下了头,仿

()佛鹌鹑似的,把那两碟儿l菜匆匆的又拿了回去。

“下次让我发现,你再这般,我就去告诉娘子,让她卖了你。”

周妈妈走到她跟前,疾言厉色的,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发现了。

“妈妈……我不敢了,我只是气不过胡娘子给咱屋里的菜。”

银枝连连认错,她知晓周妈妈不是在与她说玩笑话。

“别以为我不知晓你的那点小心思,日后你就别进屋来伺候了,换上旁人来。”

周妈妈的一句话,把银枝赶出了屋。

银枝的脸子都白了,想哭都不敢哭。

周妈妈看了一眼这几个菜,然后来到元娘旁边小声解释道,

“姑娘,娘子屋里吃的也是这般。

南边遭了灾,咱二房日子不好过。”

“我娘手里是没银钱了?”

元娘有些不解。

“银钱有是有,只是今年五月里,娘子嫌自己箱笼里的缎子,放的颜色不够鲜亮了。

让人去南京给姑娘置办新缎子,仅是缎子,就花掉了一两百贯银钱。

姑娘的嫁妆是一桩事,府上人情往来,哪个不需要银钱。

咱二房的下人又不少,这到了年关,又要出去一大笔银钱,置办年礼……”

冯氏原本想把自己嫁妆里的缎子给元娘的,这样能省些银钱。

可那些缎子在箱笼里放的毕竟有年数了,比不上新缎。

“如今咱家能吃上这些,已经不错了,外面有的人家都断了炊。”

元娘是周妈妈奶大的,她比谁都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