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妻子不以为然地说:“看他电影的人应该90是冲脸去的吧。”

平常很随和的妻子在专业领域的问题上被惹怒之后就会迁怒,然后变得很尖锐。何组出演的古装片她从来不看,不小心看见的话一定会有很多意见,从服饰到桌椅到职官甚至到当朝当代的人使用的语言。她理想的状态就是如果拍汉初的话就用史记体来说话,并且用上古汉语的发音。但事实上真的这么做之后,电影肯定要赔本的。

台词本身就是演技的一部分,如果用不熟悉的语言说台词,那么演技会完全出不来。

知道这点之后,拍古装片尤其是历史向的古装片时,他在家都会有意不提。还年轻的时候,这种片子一般不会找上他,随着年岁增长,这样的邀约渐渐多了起来。他不太挑片子,找他的导演知名度一般都比较高,他本人对于电影的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只觉得自己演好自己那部分就行了。

林武和他有些差别。年轻时也不太挑剔,因为那时他实在称不上有什么好的演技。但到了一定年龄后,就变得很谨慎,不会随便接片子。因此他的作品很少,但都相当不错。只有一位导演是例外的,也就是这次的这位,他很喜欢找林武拍戏,对于他的邀约,林武也从来不推辞。

和妻子的交谈让他不太愉快。这种心情直到像台风一样刮起的晚风将风铃声吹得急促而破碎的时候还没有消失。

远处的山峦在幽暗迷雾当中好像天那样高,黑漆漆的风景连绵了一路。傍着河边行驶,窗外的河水声忽远忽近。他们的目标好像是天边的似有若无的群山,觉得到了的时候,峰回路转,灯光所不能及的远处,又是一座黑影。

在听不见水声之后,何组被左右摇摆的巴士弄得有些疲倦,靠在座椅上,又觉得背部的角度有些难以入眠。他只好把枕部轻轻贴在窗框边的窗帘上,那样的话,即便颠簸起来,头也不会磕得很疼。

清晨三点就出发了,要在天亮前赶到。想拍的是清晨逃亡中的张良。

到了徐州之后,花了几天时间谈论了剧本。导演的风格还是一如从前,要求在最相近的地点,最相似的场景,做出最相近的演出。何组是第二次和这位导演合作。上一次的合作他要求最相近的地点,就在上海郊外;最相似的场景,就把大部分的投资经费用于复建了当年旧上海外滩的一处;而最相近的演出无疑是最苛刻的一点。台词原本想用上海话,但难度太高,只好放弃,改为民国时期的标准语。何组出生在海外,上海话的话从小听父母说,练起来并非难事,但标准语总有些地方不够标准,r的发音就相当困难。他知道自己发r音的时候听起来像英文,但是没办法更改。为了这个r的音,他练习到都不想说话了。最后他的标准语,导演仍然不够满意,只给了个6分。最后的最后,他的那部分台词用的是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