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九月中旬,经过无数个大夜一天无休的修过,施导和寒熠终于敲定了“过去“、”现在“、”未来“三段衔接短片的最终方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三位导演分别执行了。

施导那边已经开始搭棚,即将开拍,而岳吉升动作更快些,听说已经拍到中段了,再过两天就能开始做后期。

而组委会给三组短片定下的最后交片期限是十月一号。

也就是开幕式前十五天。

为此,组委会负责通联的小李每天都给寒熠打三个电话,催他赶紧开始拍摄。

寒熠对此的回应总是相同的一句。

“好饭不怕晚。“

今天,他照例绕着科技园溜达了五大圈,待自己微微出汗才钻进了园区角落一个偏僻的建筑。

这里不过百余平米,没有窗户,只有七八台空调在呼呼地吹着冷风,现在正是帝都气温最高的时候,但房间里冷的吓人。

寒熠刚一进来就有人给他披上了一件西服外套。

“你又出去遛弯了?温差这么大,也不怕病了!”

何旭虽然是在责备,但语气中是满满的关怀。

“谢谢何总,”寒熠报之一笑,“进展如何了?”

“还行,应该明天就能开拍了!”

“那就好。”

面前,二十个IT界的精英正在按照寒熠的指引,努力攻克着被美丽国好莱坞卡脖子的电影技术——

虚拟制片。

他们正在用程序构建一个会自动渲染、自动组合,甚至实时能看到渲染成果的“工具”,届时,无论哪位导演,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宇宙、海洋、各个城市……只要调整最基础的素材就能见到。

可以说,他们正在试图用程序,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

只是这世界更加绚丽。

寒熠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找齐这么多顶尖的技术人才,半个月前,何旭只在园区内的高精尖企业内稍微呼吁了一下,说是为组委会工作,还要攻克被卡脖子技术难关,便有上百人响应,甚至不要报酬。

不论职位,大家都想为国家盛事出这一份力。

更何况,这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程序。

而幸运的是,他们的领导也有这个能力。

“寒先生!”一个刚从帝都大学毕业的男生举起手,“这里我有点想不通,怎么才能让流水跟随着微风飘荡呢?这些水分子的碰撞体积该如何计算?”

“赵幻辛苦啦,”寒熠赶紧走上前,思忖片刻,“这段在我脑海中的镜头是用风的视角从稻田推向海面,海面和麦田有动作的相似性,所以起伏也需要一致,你可以问问李唤前辈是怎么设计的麦田,我记得这个镜头他昨天已经完成了。”

寒熠谈到兴起干脆直接画了出来,半晌后男生才发现,寒熠画的和电脑中程序模拟的效果一模一样。

“哇…”赵幻一脸崇拜,“这些画面早就在寒先生的脑海中渲染好了吗?而且连我和前辈的名字,我们每个人的分工、完成的进展,您也都记在脑海中了吗?”

寒熠莞尔一笑,呼噜了一把男生的头发,“那当然,不然怎么给你们结工钱呀!”

“你以为你熠哥每天出门是在闲逛呢?”李唤前辈走了过来,也呼噜了一把团队老幺的头发,“人家已经把整个短片所有的场景都在心里走了几十遍了,昨天和我们开会到深夜,精确到几分几秒几毫秒,一点不差!”

赵幻抱拳:“崇拜!”

“别废话了!”李唤把优盘放到赵幻跟前,“这就是你要参考的稻浪,别搞砸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