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缘木求鱼(1)

汉鼎 南海十四郎 4080 字 2022-09-16

刘鼎点点头,慢慢的说道:“军师在陈州休养,陈州的军政事务,就全部交给军师全权处理吧!”

李怡禾答应着去了。

刘鼎抬起头来,看着墙壁上的军事地图,现地图上那个青色地箭头,已经被抹去,这代表着赵双带领的四千节义军,已经全部死于契丹骑兵的手下。而红色的箭头,也已经开始北返,说明耶律阿保机准备撤离宋州了。他在宋州呆了差不多二十天的时间,所有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也该撤退了。

宋州的局势,从现在开始,应该可以获得短暂的平静了。鹰扬军也开始在宋州站稳了脚跟,大约有两千多人的鹰扬军,驻扎在宋州地不同地区。在谣言和舆论的影响下,宋州军民普遍对鹰扬军的感官不错,这是鹰扬军夺得宋州的契机。新上任的宋州刺史、宋州防御使,如果没有鹰扬军地同意,这个位置肯定是坐不稳的,大概宣武军地人也非常清楚这一点,牛存节带领的宣武军,已经开始悄悄地向兖州方向撤走了。

控制宋州,这一直是鹰扬军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刘鼎坐镇开封,在这里呆了足足两个月地时间,直接指挥宋州的战事。可是,当这个结果真正到来的时候,除了朱有泪之外,没有人感觉到高兴,因为,这是双方都在使用阴谋诡计的效果,而不是堂堂正正的拿下来的。在这场阴谋战里面,付出了太多人的性命,甚至是很多无辜人的性命。

赵双和四千节义军的死,让碧天楼上午的气氛有点压抑,李怡禾等人都很识趣的没有提起这个话题。张铎、史光璧、崔绾、高郁等人出现的时候,也很识趣的没有提及到节义军的事情,仿佛这件事情从来没有生过,从来没有存在过。最后,甚至连陈州的事情,都暂时不再提起。

中午准备吃饭的时候,令狐翼前来报告,说有一个叫做大玮的人,自称来自渤海国,想和刘鼎秘密会面。此人化妆成普通的商旅,在开封城内逗留了两天以后,才突然找到鹰扬军的人,表示有要事要和刘鼎磋商。他还递交了海国的信物,一块当初武则天赏赐给任海国王大祚荣的板。

这块笏板是用最上等的蓝田玉做成的,别人很难假冒,张铎仔细查念过以后,表示笏板并没有问题,侧面说明这个大玮的确是渤海国的来人。根据三眼都的情报,海国现任国王是大玄锡,这个大玮乃是他的长子,也是未来的太子。同时,大玮也是大玄锡唯一的儿子。海国不惜千里迢迢,派遣太子前来中原,看来的确是有要事。

然而,刘鼎并不着急,也没有立刻和大玮见面,而是继续翻看着韦国勇送来的报告,心思仿佛还没有转过来。直到看完韦国勇的报告以后,刘鼎才自言自语地说道:“渤海国的人?他们到来是什么目的呢?”

其他的参谋们也好奇的竖起了耳朵。

海国是大唐东北地区的地方政权,原本是人建立起来的,统治区域大概在今天的长白山、牡丹江一带。海国和唐廷的关系,总体上是和好地,但是经常也会产生一些小摩擦。相对于一直温顺的吐谷浑人而言,渤海国人在唐廷里面,并不是很受欢迎的。这一切,在海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和唐廷的复杂关系,也因此形成。

唐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年间),契丹领李尽忠等杀营州都督赵文叛唐,为粟末新贵族提供了创建民族政权地时机。生这一变故,主要是赵文等依仗手中权势,对东北诸少数民族的剥削和民族压迫越来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极大不满,李尽忠等借机起事。

居住在营州的粟末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后,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镇压,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领乞四比羽率所部渡过辽水东逃。其实曹仁师的指挥能力只能算是一般,所带的军队也多,但是当时的人,对于唐军,尤其是薛仁贵的印象非常深刻,和唐军没有认真交战,就急匆匆的退走了。

唐朝为瓦解东北少数民族的反唐联盟,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地同时,对粟末采用了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朝有此诚意,拒不受命,结果被唐朝追兵所击斩。此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起,率所部继续东逃,降唐的契丹大将

紧追不舍,至天门岭(今吉林省境哈达岭)处,善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之众”,大败唐军,李楷固脱身败还。

这一战,奠定了渤海国建国的基础。

唐圣历元年,突厥入寇唐朝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唐朝当时正处于武则天晚期,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武氏一族和李氏一族争权夺利,斗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在应付突厥人之外,再也无法应付别的危机。

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立政权,以武则天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为国号,自称震国王。震国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复位,派恃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大祚荣即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公元唐先天二年遣郎将崔摄鸿沪卿往祚荣所处,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荣随即去号,同时以“海郡王取代“震”为国号。

从此,渤海作为国号和族称,见于史书。安史之后,唐廷诏令海为国,以大钦茂为王。大钦茂是渤海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国王,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自大祚荣以后,渤海国的历史,基本上是由大钦茂书写的。他当上海国王以后,立刻酝酿迁都一事。

海国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天宝元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天宝末年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其后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不久以后又复迁上京龙泉府。大钦茂决定,将上京龙泉府作为渤海国地永久都城,不再搬迁。

海国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地开以及东北各族和汉族的融合,都有推动作用。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地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达地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海国在政治上接受唐朝的封号和官职,成为唐廷藩臣。此后历世诸王继位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基本还算和好,但是因为利益争夺而翻脸地事情也不少见。近百年来,由于契丹人逐渐崛起,切断了唐廷和渤海国的联系,双方不再接壤,冲突才逐渐的减少。

海国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社会经济显著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从诗人温庭筠《送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的亲密关系。诗中说:“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是天涯。

海国的疆域,初限于的部分故地,至第十代宣王大仁秀时大体上在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地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海全盛时期,以吉林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诸侯强国。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推行京县地郡县制度,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有法律监狱等。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展和进步,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长安,在当时已经过隆州府成为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达,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

然而,随着契丹人的崛起,海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海国经过近两百年地展,也已经到了老年,国内弊病丛生,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非常的尖锐。契丹人的崛起,加剧了海国的内部矛盾,外部矛盾也变得更加尖锐。根据不确切的情报,在海国的内部,已经生过多次起义,严重打击了渤海国的统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