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上苍的宠儿

大宋的智慧 孑与2 1583 字 2022-09-19

“我要署名权!”云二向苏轼挥手,有些遗憾,他也想去雁门关,只可惜身为人质,他那里都去不得,为此郁闷了好久。

就在云峥出发的时候,耶律洪基也离开了临潢府开始向东京道前进。

不是他有多么的喜欢狩猎,而是因为这是祖制,名曰“捺钵。“捺钵”,是契丹语,相当于汉语中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但与中原王朝皇帝的“行在”又有很大不同。中原王朝的皇帝平时住在京城的皇宫里,“行在”仅仅作为出行时的临时住所。而契丹皇帝“每岁四时,周而复始”,巡守于捺钵。显然,捺钵实为契丹朝廷的常驻之地。

“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这就是契丹人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逐渐形成了随季节变化辗转迁徙的游牧习俗。

契丹建国以后,虽然处处向大宋学习,,但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传统却并没有被抛弃。即使是贵为国君的皇帝,也要“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随着季节、气候和水草的变化而四季游徙,并随时处理国家政治事务,于是便产生了契丹的四季捺钵制度。契丹人一般把春秋捺钵地点通称为“春水”、“秋山”,后人遂将春水秋山来代指四季捺钵。

春捺钵的地点主要在长春州的鱼儿泺和东北松花江的支流鸭子河一带,每年的正月,辽国皇帝从冬捺钵营地启程,到达春捺钵地约住六十日,直到四月中旬“春尽”为止。春捺钵的活动主要是钩鱼、捕天鹅并接受生女真诸酋长的朝贺。今年因为秦国王耶律重元生病了,所以耶律洪基就提前离开了临潢府向鸭子河挺进,为自己的太皇叔祈福。

此次随行的大军有铁骑六万,年初就已经开始的女真叛乱,让耶律洪基费尽了心力,连续征剿了半年多,才将女真叛乱平息,女真首领乌骨逎的人头已经被勇猛的契丹猛士砍下来制作成了酒杯,而乌骨逎的儿子克里钵却逃脱了,钻进了茫茫林海不知所踪,听说克里钵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敬献给天神,发誓报仇。

为了安抚已经暴的东海女真,不要让这场风暴席卷整个女真部落,耶律洪基预备在今年春耐钵上安抚一下这些女真人,将他们必须进献的物资减少一成……,所以,这一次的春耐钵容不得半点马虎。

钩鱼是春捺钵的一项重要活动,到达春捺钵地鱼儿泺以后,就先在冰上搭起帐篷,凿冰钩鱼。由于鱼长期在冰下缺氧,“遇可出水之处,亦必伸首吐气,故透水一眼,必可致鱼”。

通常第一条鱼由皇帝亲手来钩,钩得第一条鱼谓之得头鱼。得头鱼后,即于大帐置酒设宴,皇帝命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上寿助兴。一般“头鱼”不是普通的鱼类,而是鳇鱼、鲟鱼之类,体重力大,不易捕取,皇帝得头鱼除了娱乐之外,更多的是以彰显其武功与威严。

到冰雪消融、天鹅飞回的时候,春捺钵捕鹅的活动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