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七十五章 会战(11…

看到山谷和白水河畔到处都是营帐,到处都是将旗招展,将士们的矛尖和枪尖的闪光犹如一条波光闪烁的河流,反射过来的光芒刺的人眼睛生疼,而铁匠们打铁的声响更是震彻山谷,响入云霄。

李岩先是点头一笑,接着却又一皱眉:“可惜咱们的火器全没啦。”

李自成所部原本也是有火炮,是在中原各地转战时抢夺的明军火炮,还有一些自己铸造的。不过当时普通的工匠铸炮工艺并不过关,所以铸成的火炮质量实在一般,经常炸膛或是毁损,转战时携带也不容易,加上一路北上打北京时也没有什么硬仗,沿途毁掉和丢弃一些,到北京后又放置在京师大半。

结果一片石战后主力丧失大半,李自成匆忙退出北京,哪里还能把火器带上。

不然的话,光是北京城就有不少正经的两三千斤甚至四五千斤重的红夷大炮,搬运出来,守备城池那是顶尖的好东西了。

“副军师,火器似乎没有大用?”

根据罗虎的经验,如果落到纯粹固城而守的地步,有没有火器意义不是很大。闯军几十万人围开封,开封城头一样有不少火器,不过那又如何?

其后洛阳等城,也是一鼓而下,根本无所谓火器。

至于野战时,火炮携带不便,更是鸡肋。

“那是我们用它不惯,”李岩皱眉道:“东虏和官兵在辽东打了几十年,彼此间都用火器。我听人说,东虏很重视火炮,三顺王降虏之后,也是帮着铸了不少火铳和火炮了。”

李岩的话,罗虎向来重视,因皱眉想了一回,终又摊手道:“我现在回给皇上知道,再来铸炮,怕也晚了。况且,我们营中能铸炮的匠人也太少了,手艺差了一些。”

“唉,也是。”

李岩知道的比说出来的还多一些。清军是在辽东明军的火器下吃过不少亏!

不要看他们老是自吹骑射如何,其实清军对火器认识不仅是有,而且还很深。后世从康熙年起,才故意把火器说的一钱不值,导致鸦片战争时中国军人拿的还是火绳枪,火炮的技术水平连明末也不如。

这个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一条还是因为满人太少,如果整个军队和民间都发展火器,百姓都学会了用火铳,并且精益求精,满人的那些骑射家底早在顺治年间就败光了,以后拿什么挡火器?

所以不仅要禁,还要在舆论下故意败坏明军的火器,视为无用之物。明军的火器固然粗制滥造的多,但宁锦之战火器发挥的作用,清军可是十分清楚。故意说火器无用,夸大骑射之功,就是纯粹的忽悠。

当然,到头来忽悠的厉害了,把自己也忽悠傻了,这算是一个严重的副作用。

这会子的八旗贵族是十分清楚火器的厉害,除了清军马甲和步甲是纯粹的冷兵器外,汉军之中火器犹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