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四十二章 阴云

锦衣为王 淡墨青衫 1710 字 2022-09-20

一群文臣,拼了命在讲武堂钻营,还不是看出来张佳木权势日渐巩固,未来几十年,最少在当今皇帝在位时必定是说一不二的权臣,所以才这么着拼命的巴结

“哼,等着瞧吧”

太子心中,对张佳木的恶感与日俱增,他自己有时候想想,也是真弄不明白。以前还可以推到是崔浩和彭时等人的挑拨,现在他已经渐渐明白过来,其实就是自己对张佳木成见颇深,已经到了难以相容的地步

这是为什么?有时候他自己也闹不大明白,不过他心里只知道一点,父皇在日,恐怕就扳不到此人,而经过改俸、火耗、吏治这几件事,再成功办起讲武堂,张佳木的权势就是真的稳固了,就算是自己即位,又能如何?

天下臣民皆以为好,对方又兵权在手,自己就算是帝王,又能奈之何?

毕竟,以往张佳木是纯粹的武臣,权位并不牢固,现在一翻手,和文官们也勾搭了起来,这样一来,可就没有办法以正经的政争手段来对付了。

太子虽不甚读书,但事理还是懂得的,现在心中气闷,对彭时等人也很不喜欢,就是这种失败压抑情绪的体现了。

他这么一叫,底下人自是知道该怎么办,当下一个小内侍飞奔出去,到了红墙黄瓦的宫门口,看到抱着布包等候的彭时,小内侍挥了挥手,道:“小爷说了,今天没空读书,你回去吧。”

这些阉宦是最容易体会主上心思的一群人,毕竟,荣辱富贵,甚至是性命交关都在这本功夫上头,察颜观色一个不对,连小命都可以丢掉,岂能不慎?

以往彭时来时,这些阉宦是阁老长阁老短,一个个趋前侍奉,谄媚小意,因为太子看重,所以他们自然也奉承不迭。

现在彭时几次求见,太子以疾推脱,估计彭时这东宫讲官的身份也非换不可了。

就算是皇帝知道,也只能依从太子,毕竟读书的是太子,东宫和讲官彼此不和睦,那会耽搁学业,所以也只能依从。

这种情形,也算是少有了。

终明二百多年,东宫讲官十之都会入内阁拜相,是后来升官的终南捷径。这会子规矩和后来不同,是内阁中人充任讲官,彭时已经是内阁成员……但得罪太子,讲官被夺,无论如何是一件失面子的事,而且将来新天子在位,彭时也就只能回家啃老米饭了。

这么一样,也是兴致索然。好在,新官制和俸禄制度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彭时位列阁辅,对很多内情都很清楚,比如,他的官职当然不高,但大学士一职根据初议,一律提为从一品[

]。以大明制度,正一品[

]的官职,武官就是都督,文官却是只能通过加官来获得,尚书是正二品,太子三少也是正二品,文官要想到一品[

],只能官加太子三师,要么就是三孤,就是少师、少保、少傅,而三孤和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俱是从一品[

],一般来说,位列尚书的,加官太子三孤或是太子三师的很多,官位也就到从一了。

没有意外的话,文官到从一品[

]也就到顶了,也算是位极人臣了。除非,是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比如李贤这样备受信任而荣登辅的大臣,效力的年头再久一些,和天子的感情再深厚一些,将来致仕前后,总会加一个太傅在身上,这就是到正一品[

]的位子,而如果是患病而死,可能再赠一顶太师的帽子,文官生涯,这样就是到顶了。

当然,文臣封爵在大明也有,但例子不多,可以说是很少。

这就是文官的吃亏之处,说权力,在武将之上,毕竟国家承平之时,但武将很容易到三四品的位子,换成文官,非十年之功不可,一二品的武将更多,京师之中,一个卫就可以有两千武官,位在一品[

]或是三品以上的总有过百人,武官如此泛滥,文官一则不服,二来嫉妒,当然无形之中,也就是瞧不起武官,文贵武贱,这种武官泛滥,随意恩赏加封,随便授职的做法,也是重要原因。

这一次改制,所有的大学士都由正五品升到从一品[

],而内阁辅,按张佳木的建议,必加太傅,因此也就是正一品[

],至于太师一职,太过尊贵,非人臣可以擅议,所以也就言不及此。

但就是这样,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