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三章:荀彧归来,进击的幽州

普通人可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在场哪个不是世家出身,哪个不是人精一般的人。

若是能够入得文庙,不说他自己名传后世千秋万载,便是家族也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人群中,孔融第一个坐不住了,激动的起身出列,朝卫琤行礼致谢。

卫琤今天穿一身儒衫的时候,他就隐隐觉得,卫琤有意推崇儒学,如今更是将文庙之首定为先祖孔圣,这叫他如何不表态。

卫琤朝孔融虚扶了一下,道:“孔师无需这般,我也并非要独尊儒术,之所以为孔圣立像,完全是敬佩孔圣传道受业之功。”

“是,老臣着相了。”孔融起身再拜,不管如何,文庙之首是他孔家人,这就够了。

陈纪等人一脸羡慕,不过他们也不至于去跟一个死了七百年的人争先后。

“主君所言极是,孔圣之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等心中亦敬佩之,不过,方才主君所提之事,陈某以为,除了文字,我大汉律法也要重修,度量衡也需要统一才是。”

“禀主君,除了律法和度量衡,私以为各地学子的晋升之法,学院的学科、教文、题试等标准,也应该尽早确立下来才好。”

“听闻我大汉军士已经北上伐胡,届时定然有不少胡人俘虏,黄某以为可以收留一些婴孩从小培养,传授汉学,同化之,他日或可以夷制夷。”

“禀主君……”

“禀主君……”

只是一个哲人的名头,原本还有些应付的世家和名士们,现在一个个踊跃发言。

卫琤面带微笑,与一旁的荀彧眨了眨眼睛。

荀彧笑而不语,似乎早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幕,暗中朝卫琤比了个大拇指。

对待敌人可以先礼后兵,但对待自己人,卫琤一向是不吝重利的。

想要驴拉磨,怎么可能不给驴吃草呢。

人活一世,无外乎功名利禄,卫琤全都可以给,想要功名给功名,想要利禄给利禄。

当官的当官,想去传学的就去传学,仅仅半日不到,就搞定了今日的朝会。

会后,御花园。

卫琤坐在凉亭里,跟前是荀彧、卫昪二人。

“哈哈哈,此番真是多亏了文若,来,我敬你一杯。”卫昪举杯笑道。

荀彧不敢怠慢,连忙举杯回敬,应道:“某也只是尽力一试,好在幸不辱命。”

卫昪一饮而尽,将杯子倒过来,朝荀彧示意了一下。

荀彧不敢怠慢,同样饮尽。

这时,卫琤才开口说道:“好了二叔,文若不胜酒力,你就莫要再劝他喝了。”

卫昪呵呵一笑,“对对对,说正事,说正事。”

荀彧放下酒杯,从怀里拿出一张折叠的羊皮纸。

“卫君请看,这是某在豫州期间,让人实地探勘的官道路线图。”

卫琤接过后,展开放在石桌上。

荀彧接着说道:“想要在这个基础上修一条连接凉州、京畿、豫州、徐州的路来,途中要经过十三条河流,二十六座山,实非易事。”

卫琤看着图纸上的粗线条,点头道:“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条路必须修。”

卫昪蹙眉道:“琤儿你刚刚登临大宝,若是这个强征徭役,恐怕……”

卫琤摇头,打断他,道:“我打算废除徭役。”

“什么?”卫昪和荀彧同时露出惊容。

卫琤点了点头,端起酒杯,慢悠悠说道:“徭役太重劳民伤财,徭役太轻,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倒不如取消了。”

“那找谁来修这条路?”卫昪问道。

卫琤指着图,理所当然的说道:“当然是这条路上沿途的百姓们了,不过,这次不是强征,而是聘用,咱们花钱请他们去修路,这不就行了嘛。”

···

···

洛阳大刀阔斧进行教育革新的时候。

入秋的草原上,一场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