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本王在下一盘大棋

有了知识思维也就会紧跟着开拓,当一个农民转变成文化人,那他们这些文化人又怎么会愿意?

高层的竞争本就足够激烈的了,现在你们这帮农民还想来抢饭碗?

闹呢?

“仙人自有妙计!”刘破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副奸诈般的笑容,继续道:“本王当然知道老旧权贵的反击会有多么的强烈,但本王自有破局的办法!”

抢人饭碗,人家不反击是不可能的。

但是历史上普遍认为开创了科举制度的隋朝在进行科举的时候,权贵们为啥没有爆发强烈的反击呢?

是他们不想吗?

当然不是,反击当然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勐烈而已。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举行了一次科举,权贵们忽然哎哟一声,然后发现这个方法挺不错的啊。

按照以前的规矩,有些人注定是很难进入权力阶级的,但是通过科举,他们有望超越比自己更牛逼的人,那为什么不支持呢?

换而言之,隋朝很巧妙的将权贵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转移,将其变成了权贵之间的内部矛盾,这样权贵阶级就不是铁板一块了,他们自然也就不会阻止百姓参加科举。

如此一来,也就等于是为基层百姓开辟了一条上升的通道,尽管开始科举之后很多年,从基层走上来的普通百姓少之又少。

但是这颗种子已经播种了下去,并且在未来开始生根发芽。

科举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极大的打压了豪门世家对于国家政治的干预能力,让其很难再形成新的家族官僚集团。

同时因为科举制度的推行,也使皇权进一步的下乡到百姓心中。

当然,历史的经验只是让刘破奴在这些方面多了一些信心而已,历史上能做成的事情放在现在未必就能成,刘破奴也不敢确定现在的大环境适不适合搞那一套。

所以一方面刘破奴在准备着破局的角度,一方面查阅着大量的资料。

好在糟老头子对刘破奴的重视,让他在宫中可以随意行走,随意查阅所有的古典资料。

然后刘破奴就发现了一件惊天的大秘密。

科举并不是隋朝最早创立的,他最多就是一个完善流程并且全面推广而已。

因为刘破奴在未央宫的卷宗中查到了一份景帝二年开始执行的政令,名为诏举贤良方正,并且一直延续了下去。

当初刘彻要举荐刘破奴为秀才的时候刘破奴就直呼好家伙,然而等他看完这份资料之后才明白,原来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了科举的雏形。

而那份诏举贤良方正的政令,核心思路与后来的科举几乎一模一样,无非就是后世多了一些不同的科目,考试的方式进行了一些转变。

也正是因为这份已经施行了几十年的政令给了刘破奴干这件事儿的信心。

当然,他也没有飘,刘破奴当然很清楚这不是一件短期内能够干成的事情,但这颗种子自己必须要种下,不仅要种下去,还要将其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