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朝。明昭帝并朝堂大员在御书房议事,萧昱同行。

“……及时补种的麦子俱已收割,接茬又种了地瓜、冬麦等作物。虽然雨水依然不多,地里产量不高,撑到明年春,应当是没有问题。”户部尚书黄大人朝萧昱拱拱手,“多得峸亲王远见卓识,早早就领着人凿渠开河抢种粮食。”

萧昱神情淡淡:“黄大人过誉了。不管哪位大人遇上这种情况都会挺身而出,甚至做得比本王更好。再说,潞州百姓能缓过来,诸位大人功不可没,本王不过是赶了个巧走在前头,不敢居功。”

理是这么个理。大伙心知肚明。可这话由最大的功臣说出来,听起来确实舒服多了。毕竟大家连轴转了几个月,举全国之力支援潞州,潞州要是还不能缓过来,这大衍朝也该走到尽头了,哪能将功劳都放在他身上呢。

故而,萧昱这番话出来,诸位朝臣对他印象更是好了几分。

明昭帝赞赏地看了他一眼,朝在场诸人道:“潞州已入正轨,接下来照章行事即可。”

“是。”众人应声。

明昭帝翻开一本奏折:“接下来,说说海州的情况。”

兵部尚书上前一步——

“父皇。”萧昱拱手,“接下来的事,儿臣在这儿就不太合适,儿臣先行告退了。”

明昭帝愣了愣。

在场诸人忙低下头。

萧昱行了个礼,正待退出去,明昭帝摆了摆手:“听听无妨。你在西边呆了几年,说不定能给些建议。”

萧昱迟疑了下,拱手:“是。”

……

待得众人散去,萧昱也打算告退,明昭帝忙喊住他:“等会,你这急巴巴地要干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