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宗正谱牒

大唐朝请郎 宁溪南 2512 字 4个月前

但事实上,他在国家管理方面,那是相当不行,除了吹牛逼就是搞个人迷信。不会别的。

和现在的某位极其相像。

只要尚结赞不死,吐蕃朝庭就会产生混乱,尚结赞的系派,皇派,后派和其他派之间会有很多精彩奉献。这正是张军想看到的。

话一说透,霍仙鸣就明白了,表示支持张军的想法:“某马上动身回京。”

“明日吧,明日大军归营,你不想看看?”

“当然要看。”霍仙鸣笑起来。

吐蕃大相啊,皇族大将军啊,那必须得看看,虽然不能公开了,回去说给皇帝听听,也是能让皇帝龙颜大悦的。

“那便由大监送大相大论与那莽罗衣相聚吧,大监体己陛下,便代陛下亲手。”

“某自是求之不得。”霍仙鸣脸上欣喜之色难以抑制。像这样的大事件,是必然会上史书的,他亲自监押二人,也必然会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便是古人最高的思想追求。哪怕身死也乐于偿试。

“节镇。”兴奋劲儿一过去,霍仙鸣的智商又重新占领了高地,皱了皱眉头,看着地图对张军说:“如此规划,节镇可知需钱几缗?钱从何来?”

这可不是小工程,需要修的路何止万里。

凤翔府修筑的道路霍仙鸣当然去看过,宽阔四十余步,以石垫基三尺,夯土填充上覆碎砾,以双层竹条结网,再浇灌‘水泥’,坚硬平滑。

因为有炸药,开山辟石再也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炸下来的石头正好填充地基,所以道路修的又宽又快。

最主要的,人力不花钱,而且可以‘不计损耗’。战俘嘛,只要不虐待就算是得体了。

战俘的人力还是不足,其他的就以各州县的徭役填补。

历来都在说徭役的不是,说是封建皇朝压榨剥夺拿百姓不当人什么的。其实未必,只不过就是以今日看去年,站着说话腰不疼的马后之炮。

秦役修筑长城,保中原大地何止千年?

汉役戍边,可以理解为今天的义务兵,所有的男人都要至少去边疆保卫国家一年。

隋役大运河,使整个国家水渡通畅物资调运无阻,一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

唐役以杂役为主,役期也比汉隋短,每个壮年每年要在县里干二十天,干修桥补路疏通水利这些。这不应该吗?

造成冤声载道的原因不是徭役本身,是那些中间商,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平和愤怒还比古代少了?

凤翔修路花的钱其实不多,材料就地取了,人工只需要些粮食,也就是水泥的制造运输需要一些钱,但也是内部价格。

而且水泥厂可以就近成立,事实上成本也不高。修这一圈公路,都建了八九个水泥厂了,以后都是财源。

主要是这会儿一直到阿拉善地区都不缺水,大河遍地都是,水力不是问题。

水泥的烧制关键就是粉碎和磨制搅拌,只要有大型水力设施建厂很简单。

当然,所有这些霍仙鸣不知,皇帝也不知,自然也就以为张军修路花费了巨大的代价。

听到霍仙鸣关心的问话,张军心里还是很高兴的,笑了笑:“筑路修桥诸事,不能以花费来算,要算军务,算国事,算利在千秋。

若巨唐能处处通达,大军辎重悉数朝发夕至,大监以为如何?”

如何?那当然好啊。霍仙鸣自然知道这其中的意义。

不是现代人才懂发展受制于交通,古人更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比如整个大江以南羁糜无数,年年叛乱不断,不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嘛。

朝庭的部队过去一次太难了,驻军根本不可能,所以只能容忍,怀柔。物资跟不上。

支持南诏,支持西越,支持姚爨杨诸姓,都是这个原因,所以才以夷治夷,用本地人管理本地人,慢慢的王服教化。

其实也有分割分化的意思。现在西南湖北地区有那么多的民族,都和唐代的羁糜州属国制度脱不开关系。

谁都想当老大嘛,都不想屈居人下。

那就分封呗,小势力都是刺史都督,大势力就是国王,只要年年纳贡缴税,你们随便打,开心就好。

但是如果真有这么几条大道,把整个羁糜地串连起来,大军能够纵横其间……霍仙鸣感觉那时候巨唐才真的是巨唐。不敢想啊。

那边直到这会儿还有没有内附的‘国家’存在呢。(安顺以南,以西一带有牂牁,罗甸,普里,鬼国等国,地数百里不等)

张军的意思他当然听得明白,那就是只考虑军事用途,考虑是不是利于国家治理,其余的都不去想,只管做。

霍仙鸣起身给张军施了一礼:“某不如节镇多矣,但有驱驰,绝无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