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三百万缗

大唐朝请郎 宁溪南 1838 字 4个月前

司录愣了一下,接过册牒,小脸刷的一白。我靠,真让我去啊?大哥我就是表白一下。

他怀疑自己今天把奏弹交上去,明天就会出现在长安的护城河里。

张军感觉司录的表情特别有意思,这个时代大部人的心事都是写在脸上的,特别生动。

笑了笑,张军说:“某出征前,正好有些许小事要去长安置办,便与你同行。”

张军考虑了几天,感觉自己还是应该去一趟长安,和李适李勉几个人见个面,把有些话说一说,这才有了这么个决定。

也是顺便想把窦参的事儿给办了,要不然拖在那里,总像是鱼鲠在喉,很不舒服。

而且想办窦参,也必须得和李适见一面,好好聊聊。

李适因为这一次跑路差点把小命玩完,一下子性情大变。其实就是熟了。

虽然说一个四十来岁的人成熟了好像有点不太对劲儿,但这是事实。

一个深居东宫的太子,哪怕有再多的老师,他也就是个不经世事的小青年,和多大年纪没什么关系。

原来他热血,激情,有满腹的志向,有朝气有志气,但就是不成熟,有点看不清火候。

在经此一难后,他确实是成长成熟了,但也一下子就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变得患得患失起来,疑心渐重,情感上也更孤独。

他知道了钱的重要性,变得贪婪好财,他孤独,所以谁说话好听就愿意相信谁,就图个开心,其实他谁也不敢信。

其实,当皇帝,挺可悲的。

因为大唐有着完善的律法和完善的施政团队,稳定的管理架构,所以,不管皇帝如何,还能保持着稳定的前行。

但是,李适开了几个不好的头,也给后世子孙,后朝后代埋下了大雷。

一是猜忌重臣,这个有点受他爹的影响,二是提升翰林的地位,三是纵容御使干政。

德宗朝后期,朝庭上一片明争暗斗,拉开了朋党争权的序幕,也造成了文武对立,中外对立。

尤其御使干权,害处太大了。

御使是监察机构,一旦有了干政的权力,公立立场顿时也就消失了,而且他有奏弹权,可以随时随地攻击任何官员。

所以窦参才能那么跋扈,满朝文武没有人敢引火烧身。而后来人自然有学有样。

司录听张军说要带他一起去长安,顿时大喜,忙不迭的应了下来。

虽然知道张军此行必有大事,但给自己站台那也是肯定的,这下子,自己的名声怕是要拱到御使台去了,想想都激动。

主要是张军的身份特殊,他要进京那就是朝中大事,是要惊动皇帝和满朝重臣的。使相之首可不是浪得虚名,那是实实在在的权势。

张军不会考虑那些人的想法,决定了就去,人和觐见状一起出发。

这操作看的同行的司录有点懵逼。

外臣想进京见皇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得先给皇帝上状:老板,我想来和你见一面,请你批准。

皇帝批复:可,这才行,要不然城门都进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