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页

至于为什么要告诉她这些……

李太太抱着膝盖上的包袱,根本就不敢打开信去看。

身边伺候的丫头见了也不敢吱声,去寻了伺候李太太许多年的婆子来,说了许多话,李太太也没说话。

直到有丫鬟来说,先生回来了,李太太才脸色难看的问身边的婆子:“当年,我在妹妹家生的女儿。我的孩子,和妹妹的孩子,同一天出生,长得也相似,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可能……”

狸猫换太子!

那婆子一惊,就从矮凳上跳了起来,先是摆手,随即想到了什么,去看李太太,就见李太太的眼睛通红,婆子喃喃道:“这、这,太太也该记得的,那时候咱们是巧了,当初本来要跟先生坐船回北平,可谁想那时候恰好没有船,先生要赶去北平述职必须要快马加鞭的走,这才说,让太太在姨太太家里生下孩子再走,省的坐马车出了什么差池。只是姨太太的婆婆不是很好说话的人,姨太太家里也不算大,太太当时就只留了两个男的在外面伺候着,等着送太太回京,里面就只我带着秋雯和两个小丫头。秋雯那时候年纪也不算大,还没成亲。太太刚生产,还是生得姑娘,太太高兴,嘱咐一声让我们给北平送信,就晕过去了,咱们既要给北平送口信,又要去请大夫,还得烧水做饭,送接生婆子……如果说姨太太真的有那个心思,两个孩子天生又长得相似,那真的是,防不胜防啊!”

事实上,李太太和妹妹两人之间,在闺中时关系极好。李太太是长女,温柔大方,一心护着妹妹,妹妹虽然有些内敛不喜说话,可李太太看自家妹妹,自然是看哪儿哪儿好。因着两人之间只差了一岁半,当初选择夫婿时,也是李太太让妹妹小江氏在李先生和叶举人之间选择,小江氏选了更加文采非凡的叶举人,李太太就选择了当时不如叶举人出名的李先生。只是文采并不代表一切,最终是李先生先考中进士,得以选官,后来想要拉拔久试不第的连襟,叶举人却颇为自傲,根本不屑这种拉拔,立志要考中进士做官。然后,直到大清亡了,叶举人也没能考中进士。

只是那些都是后话,问题就在于,妹妹小江氏,当时为什么要做换孩子的举动?小江氏当时年纪还不大,且能生一个,就能生第二个,也没听说过小江氏的婆婆苛待媳妇,让媳妇做不好月子生不了下一胎的。小江氏有什么理由换孩子?

李太太想不明白,疑惑的看着婆子。

那婆子张了张嘴,心说,这还能有什么理由?嫉妒而已啊。两个姐妹,同父同母,就因为选了不同的丈夫,而身份悬殊,李太太得了个女儿,欢喜的不得了,小江氏得了个女儿,就被婆婆指着产房门大骂,那小江氏一时心思歪了,也不奇怪。

可这婆子还是不敢把这些话说出来,她可是知道,这位主子是很看重感情的,这些年来,一直都在找失去音讯的妹妹,就算小江氏换了孩子,这位主子也未必就允许她跟着说这些话。于是就道:“事情也未必就是这般。这信太太尚且不曾看。有什么决定,也该看了信再说。况且,即便是有人送了这些东西来,那人说的也未必是真话,太太还是要找人去仔细打探一番才是。这世上,长得像的人虽然少,却不是没有。您万万要三思而后行啊。”

李太太抿了抿唇,这才将信拿了起来,许久,打开信,看了起来。

等看完了这封语气淡淡地诀别信时,李太太已然泪流满面。婆子不识字,忙“哎呦哎呦”的在一旁劝却也劝不好。

恰好李先生带着三个儿子回来了,小儿子年纪最小,蹦蹦跳跳的过来,见母亲在哭,就一把将信抽了过来,大致看了一遍,就是一惊:“这、这、这不能是真的?姐姐不是姐姐?是妈妈的妹妹故意换的孩子?这怎么可能?”

他这一句话,惊得李家其他三个男人心头一跳,待将这封诀别信看完一遍,李家几个男人,都恍惚起来。

偷龙转凤,女孩换女孩,有什么意义吗?

可是,再看信上所写,信上的“叶梨”说,家中四个姐妹,只有她一人自幼裹足,在叶家家破之前从未出过门;当时叶家出事,叶梨16岁,刘氏和小江氏年纪也不大,都可以出去做活,可她们偏偏不,而是以长姐为母,还有要卖掉家里其他女孩儿为要挟,逼迫叶梨出去赚钱,还要赚够家里几个孩子都能去上学的钱。一个16年没出过家门的姑娘,能想到什么赚钱的法子?最后只能被人哄着去歌舞厅做了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