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针和盒子

她只是就着不算明亮的天光用石头沿着那块区域磨,把它从大骨头上分割开。

这个时间无疑很漫长,漫长的连秋最后哼起了歌。

她仔细分辨后才发现那个调子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也就记了这一句。

这种心情下她看着山洞里的东西竟觉得有些新奇,又感觉到不足,尤其是晚饭的时候。

连秋的晚饭安排是一串葡萄,一颗瓜,一碗鸽子汤。

水储存在竹节里,开口向上,在土地上插一排,基于空间利用,位于储存空间的分割地带。

做鸽子汤冷酷无情解决鸽子不是问题,已经是熟练工的连秋甚至积累了一堆粗粗洗过的小骨头。

顺便一提,角落里那只啃了不少大叶子的兔子连秋觉得可以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听说过兔子的肠子是直的?

反正给它做清理把连秋搞的很绝望。

要不然,饿一顿?明天就吃。

因为实在想喝点带汤的,兔子的体型超出了唯一的煮汤工具——碗,得以见到新的一天。

定下明天食谱烤兔子的连秋正在煮汤。这是个很奢适的活动,以前是少肉,现在是制作过程太麻烦。

火堆中央要当上一块石头,足以把碗稳当的放在上面,装上水和拔掉毛用硬木片划开身体的鸽子。

接着就可以起火了。拿上角落的干草,对着发白的灰烬轻吹,在火苗窜起的那一瞬间把干草放上去。

不过这个过程要找准风向。

为了通风,做饭的时候门板是打开的,如果正对着风,吹起来的感觉绝对让人泪流满面记忆深刻,别问她怎么知道的。

干草的高度要不断调整,火苗不能窜到碗口之上,不然可能会汤上起火,鸽子肉抢救回来也变得漆黑,白白浪费食物。

为了吃一顿饭,要废上两个小时的准备功夫。

火焰成为山洞内主要的光亮来源时,连秋忽然想到曾经见到的灶台。

上辈子,姑且算是上辈子,城市里她因为江漠根本呆不下去,只能跑到乡下,起码有口吃的。虽然也遇到不少另一层面不是很开心的事情,她也见到了很多新东西。

比如乡下的土灶台。

她虽然不会做,但大致的结构也是知道的。

橘红色的火光映着连秋的脸,无形的热浪扑面而来。

如果把这块火堆改成灶台呢?

越想越觉得合适。

起码做饭的时候不用时刻注意火势,也不用担心火跑出来,睡觉的时候烧了山洞。

连秋记下一笔,默默盘算。

要做灶台,其实也不是很困难,主要就是用石头把锅固定住。

拿两块差不多大小的矩形石块,把碗卡在中间,火从碗下的空隙烧。

这就是它的雏形,而到了乡间土灶那样,需要更多的石头,需要更大的锅,也需要一种特殊的粘合剂,现代用的是水泥,古代用的好像是糯米浆。

糯米浆连秋是没有的,她连小麦大米的影子都没见到,白米饭和馒头已经在记忆里升华成绝顶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