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页

都督就算有恩荫,也最多是三品武职,带俸不带俸的还很难说,所以再显赫的武官,一世而斩也不算什么奇怪。

武职官不比文职世家,代代科举代代为官也不算稀奇,君子之泽尚且三世而斩,武职官就不必提了。

但封爵后就不同了,代代公侯伯爵,出任的自然都是总兵官副将,手握实权,一生一世的富贵算得什么,大明朝有一天,就有勋戚们的一天好日子过。

所以说,一朝一代,勋戚亲臣是无论如何不会抛开它的,等勋戚亲臣们都躲开的时候,则王朝必定覆灭,绝无挽回的余地。

崇祯向勋戚亲臣征求助饷,结果那些家资百万的亲臣勋戚最多拿个一两万出来打发叫花子,崇祯怒极抄家,结果亲臣们联合内监搞死了他的皇子,助饷一事,则不了了之。

到明亡清兴,勋戚们摇头晃脑的想给新主子效力,但新主子却是不会要他们的。

原因倒很简单,文臣可以留,帮着治国,武将可以留,当是养狗。前朝的勋戚亲臣要来何用?正好要用他们的大宅子,庄田,美人,都要抄没来归新朝功臣所有。

到那会儿,后悔却也是晚了。

此时大明尚且在盛世,人心自然不会往这上面想。所以一听说家主有望封爵,下人们心心念念的,便是跟着主子享着一世又一世的富贵。

有此心思,则府中上下洋溢着的喜气,就很可以理解了。

理解归理解,这种情绪打压却是一定要打压的。

拜过脸上满是担忧和欢喜之色交杂的母亲,再陪着妹子说了一会闲话,剩下的时间,欢喜已经被抛诸脑后,只剩下冰冷的算计。

“你们说,该怎么辞呢?”

在座的自然全是知道内情的下属。刘勇,薛祥俱在,孙锡恩和黄二等人站在身后,年锡之则与张佳木对座而谈。

这是最近较为得力的部下了,倒不是最心腹的。

一件大事干成功了,封爵在望,这里却犹如古寺般深沉安静,在场的人都觉得不大对劲,一个个坐立不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