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页

在现在这个时候,夏粮上市并不太久,精粮在四钱到三钱半,麦子稻谷则是两钱八到三钱左右,最高不超过三钱二厘。

惟功一律给四钱,这是京师粮价的峰值最高了。

如果是几石几十石,甚至是几百石上千石,这个差价也不怎么骇人,但眼前这位顺字行的东主,既然召集了几十家中等水平的粮商在这里,总不至于谈的是万石以下的买卖,这么一算,价格相差就有点儿大了。

“这个价格是有点高,但我有一点考虑在里头。”惟功淡淡一笑,对着相顾愕然的众粮商道:“新粮上市压价,收赋税时压价,春荒时涨价,做粮商的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我家世食国俸,本官亦在内廷走动,做事就不能太不讲究了。而且利润足够,何必做这样的事,在小民身上敲骨吸髓的压榨?这种行径,我甚不取。所以咱们就说定了,从下个月起,每个月我要十万石粮,十万石杂粮豆料,如果要再多,到时候提前给各位东主打招呼,就是这样,列位东主如果同意,我会叫用诚来和大家签定落约。”

“这还有什么可说?”钱能恕第一个答应,整张麻脸高兴的放光:“一切都如大人所说,我等一总按吩咐办事便是。”

第153章 根基

说妥价格和总量之后,惟功便是告辞而出。

以他的身份地位,和一群粮商在一起商量细节,未免有些自落身份,也容易落人口实。

在目前为止,他的举措还是毫无问题可说,一切都正大光明。

有张居正的许可,加上他在边镇预先准备好的关系,运粮之事就是一道通途。随着他的粮队通往北方,那些损耗大,时间久的粮队都会渐渐消失,转轨,半年到一年之后,最少在辽镇和蓟镇,还有保定,昌平等各镇的军粮,毫无疑问就是由他来运送了。

其实朝廷在这等事情上是极端不负责任的,以前还有开中法来叫盐商送粮,大明中叶之后,皇帝滥赏盐引,开中法完蛋,然后各军镇的粮食就得自己设法了,费用高时间久,粮食运输不易,造成边镇粮价腾贵,在西北各地,很快就会有小冰期的影响,本地卫所的土地在几十年内都会减产甚至绝收,军士待遇原本就苦,后来更是一落千丈,这些军人卖儿卖女都很难维持生计,粮价太贵太高,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因。

就算这样,朝廷也是不管不顾,军饷都不一定发下去,经常数月到半年不发饷,哪里还管你粮价贵不贵?

就以山东这样的军镇来说,明明粮食沿运河到临清,但并没有某个部门综合负责将粮食送到山东镇手中,而是继续北上,抵达德州后算是到达山东镇的地头,然后由该镇自行组织人力物力,将自己的军粮领回。

这样的事情,到处都是,开国时朱元璋定来的种种乱来的做法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消除,比如规定余杭某个村子为南京的禁军供给军粮,这个村庄的人得自行送粮到南京,朱元璋的想法就是这样做是单对单,没有官员从中搜刮,但推广到全天下,两千个州县的财政制度全部是这样混乱的话,那就是一堆谁也理不清楚的乱麻。

就算到现在,改本色为折色,推广条鞭法之后,一个县官还是得对十几个部门负责,分门别类,繁杂不堪,整个大明,根本就没有一个统筹的财政部门,所谓的户部,就是一个管仓储运转的部门而已,相比唐宋时的三司使,明朝的财政体系不能用弱,只能说是弱爆了。

财政体系的混乱,也算是惟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