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朱由检论大明官制之弊

陛下因何造反 任国成 1060 字 2022-08-27

温体仁想了想:“应该是盛唐之时吧?”

朱由检摇摇头:“盛唐固然不错,但以朕看来,官制最好者最合理者当属汉朝!

汉朝之时,施行郡县之制,县之上是郡,郡之上则是朝廷。县所管辖的地盘和现在的县基本相同,而郡则相当于现在的府,汉时县令秩千石,郡守秩两千石,阶位俸禄堪比朝廷九卿大员,地位极其尊崇,远超现在知府!

郡守县令地位极尊,上面没有多少长官,故不需要大量时间用来奉承上司,更多的时间能用在亲民之事上。这也是朕认为汉时官职好过大明的地方。”

“陛下所言甚是。”洪承畴和温体仁皆道。不得不说,朱由检说的很有道理。拿大明知县来说,只是七品小官,上面随便来个官都比他的大,为了升迁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来逢迎上面,哪里还有时间管理民事?

管理百姓的亲民官品级极低,这岂不是说明朝廷对百姓根本就不重视?

“再说县之下,大明县之下的胥吏之制才是最大的败笔!”朱由检继续道。

“两汉之时,官指郡县长官,属官则称吏,其实官吏之间并无实质区别,由属吏出身的宰相也是寻常事。而到了大明,官吏则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其实太祖之时还好一些,不论是进士还是监生或是吏员朝廷尚是一律任用。而到了成祖之时,先是规定胥吏出身不得担任御史,再是规定胥吏不得考进士。从此以后,‘官’和‘吏’就显然分开两途,官贵吏贱一直到现在。

从成祖以后,胥吏便成为贱籍,从此上升无途。没有了上升途径,便只能挖空心思用来搞银子,欺辱百姓残民害民。

然大明官制之弊,决定了进士出身的清流官员并不关心庶务,以至于衙门之事皆操于胥吏之手。

二位爱卿皆是进士出身,都知道读书人苦读四书五经皆是为了中举,根本没有时间浪费在具体事务之上,故进士官员大都不通庶务,完全不知道如何理政亲民,不得不把衙门事务交给胥吏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