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页

新增的检修舱门有三个,排风道、初级增温栅格区、二级增温栅格区。

进气结构都加装了进气防尘网,为了不影响风量,和保证后续改进的需求,初级风扇都拆开来做了升级。

排气结构借着加装舱门,顺便解体又加长了一截,同时室外的排气平台也又向外推了两米,充分利用新增的大一圈的方形排气道,设置一套专门用于拦截碎片的结构。

碎片拦截结构,截面差不多是两个连续“z”字型,其中的横挡板很小,也没有与扰流板相连,通过改变扰流板角度调整排气风向,就能拦截大部分碎片,在高风速下,导流拦截比网眼型阻拦结构更好用,也更容易检修。

这部分工作完成,应充能器开发组要求,临时加入一次实验。

本次开发组设计了自己的拦截装置,沈文剑看过后直摇头,让他们把拦截装置固定到风洞里指定位置单独吹一次风。

根本没开热风,直接用临界风速一吹,拦截器就解体了。

放开发组回去继续设计实验,风洞制造组检查了新的导流拦截结构,效果不错,解体出来的金属片多数都在拦截板上,还有一块插在观察区到排气区的拐角上。

借着实验搜集到的信息,顺便对增压风扇附近的连接结构做了微调,进入后续的总装。

总装要把风洞的室内部分外面包三层!

第一层是利用蜂窝隔热效应的空气材料层,用的是当初研究空气材料时弄出来的耐高温空气钨钢,最高能耐受两千六度的温度,虽然是金属,但实际导热率和石头差不多,这个东西现在还只能通过法术介入冷却段半手工制作。

第二层是吸热层,就是科研部拿手的热灵转换,本结构使用的是专业版的热灵转换层,只有在空气材料层表面温度达到一千度时才会工作。

第三层陶瓷隔热层,同时也是配重降噪层,这种陶瓷厚度有三十毫米,加入了特殊的材料烧结,成品内壁会形成蜂窝结构,外壁和普通陶瓷一样。它同时具备隔音、隔热的优点,但是水平都只是一般,太厚太重是缺点,所以一直没投入生产,可是用在风洞还挺合适。

这三层装完,风洞整体自重和结构厚度、强度达到一个很夸张的程度,才能真正启动超音速风洞模式。

这些东西全部生产装配完,中途进行了几次临时实验,3004年就快过去了。

火箭组的设计也基本完成,和充能器开发组交替使用风洞,一组用常温超音速模式,一组用高温亚音速模式,动用超音速模式时,需要两台煤粉炉都达到中负荷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