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页

“王源啊,本来朕答应了你让你军务自专,不去干涉你用兵之事的。但你也知道,随朕来成都的长安臣民们的心情是急迫的,几乎每天都有人问朕何时收复长安何时回到长安。故土难离啊,长安是他们的家乡啊,又是我大唐的都城,你也要理解朕理解这些人的心情。十余万大军已经停留在长安城左近数月之久了,一直没有攻下长安的计划,也难怪臣民们有些焦灼。朕想,你一定是有你的道理的,何妨告诉朕其中的缘由,也好让朕也一并跟他们解释清楚,安定他们的心情。”

玄宗的话说的很有技巧,很有分寸。意思是说,不是我不守承诺来干涉你,我只是被被人逼得没法子,想问问呢原因罢了。

王源微笑道:“陛下不问,臣也要禀报陛下的。臣此番回成都的原因之一便是要向陛下阐明此事的。”

“那你便说说,朕洗耳恭听。”玄宗点头道。

王源道:“数月前,大军抵近长安之时之所以没有立刻攻击长安,那是因为长安城守军数量庞大,达二十万之众。加之叛军又大力加固城防,建造防卫的箭塔挖掘深沟加固城墙,攻城的难度也大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下,以我十余万神策军大军硬攻城池,恐难取胜。故而,我和高仙芝商议了,先清除长安周边州府城池,收复这些州府城池一来可孤立长安叛军断其出路,二来可断绝他们以周边州府郡县供应长安物资的企图。其三便是希望能吸引叛军出城救援,我大军便可与之在城外野战,对我军大大有利。基于这三点考虑,神策军大军一直在长安周边作战,收复了十余座州府数十座郡县之地。”

玄宗点头道:“朕赞同你们的做法,二十万大军固守坚城,若要硬攻实为不智。但是朕听说,一个多月前,长安城中撤离了十万兵马,如今城中只剩下十万叛军,这难道不是攻城的大好机会么?”

王源摇头道:“陛下,长安城确实现在只有十多万叛军,但此时还是不能攻城。”

“那却又是为何?你是怕十多万神策军不是十多万叛军的对手么?不应该啊?朕记得你用六万兵马便拒神策军十八万,打的他们抱头鼠窜。怎地现在兵力同等,却生怯意了?”玄宗偷偷的刺王源一下。

王源不想跟他斗嘴,只淡淡道:“陛下,两种情形是不同的,一攻一守战况迥异,并不能拿来相比。当初通州之战是史思明轻敌之故,但现在,他却绝对不敢轻敌了。此刻换做我们来攻城,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岂能以通州之战来简单的相比较。”

玄宗微笑道:“呵呵,看来朕的想法有些想当然了。”

王源沉声道:“陛下和其他大臣们都以为叛军撤离十万便是攻城的机会,但其实不然。叛军确实从撤军十万,但要知道长安城中兵力依旧有十余万人。臣可不是惧怕这十余万守军,臣有绝对的信心以神策军十余万兵马一举拿下长安城。”

玄宗皱眉道:“既如此,你为何不攻城?”

王源看着玄宗道:“陛下,臣能保证拿下城池,但臣不能保证以极小的代价拿下长安。以臣估计,若此刻全力攻下长安,神策军的伤亡将达到六七成甚至更多。也就是说,我十一万神策军兵马将只能说剩下三四万人。陛下你想想,以这么大的代价夺回长安,这是否值得?”

玄宗皱眉道:“长安是朕的都城,夺回长安可鼓舞天下民心,意义重大。付出些代价也是应该的。”

王源摇头道:“但陛下可曾想过,付出这么大代价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玄宗皱眉想了想道:“你说的是何等样的后果?朕却没有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