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仲达崛起 既悼既檄

糜汉 酱油拌历史 2283 字 7个月前

他对着曹丕深深一拜,然后言道:“臣必不负陛下厚望。有臣在一日,誓不让贼军越宛城一步。”

司马懿虽是正统儒家士子出身,但他身上带着一股若有若无的鹰扬之气。

所以当他说出这番承诺时,曹丕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心安。

而在曹丕与司马懿的对话之间,一直随侍在曹丕身旁的中书令孙资,已然润色好对司马懿与张郃的封赏诏书。

在孙资将封赏诏书呈到曹丕身前让他预览时,曹丕从身前的玉盘上亲自举起传国玉玺,而后毫不犹豫的将玺身朝着玉盘上的诏书盖去。

当一声玺印落盘的声音传遍大殿中后,曹丕的脸上浮现了喜色。

这一盖,或许真的可以为大魏保住已经风雨飘摇的南阳郡。

而这一盖,亦让以后的历史,走向了一个完全无法预料的方向。

最讽刺的是,身为始作俑者的曹丕,却无法看到那一幕了。

就在曹丕在宛城中封赏司马懿与张郃的时候,在数百里外的襄阳城外,一场规格浩大的葬礼正在举办着。

这场规格浩大的葬礼,正是刘备为关羽所举办的。

早在之前刘备带着关羽的灵柩回到襄阳城之前,他的一道诏令就已经传达到留守襄阳城的马良手中。

在那道诏令中,刘备明确指出要荆州刺史马良效仿霍光故事,准备一应天子下葬的器具,来为关羽举办葬礼。

当马良收到这道诏令后,他便立即按照刘备的吩咐开始准备一应天子下葬的仪具来。

正因为有着马良的提前准备,所以在刘备预先定好的这日,汉大将军关羽的葬礼开始如期举行。

汉章武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在襄阳城中的大汉公卿无论地位高低,齐齐换上素服,早早一日就来到襄阳城外。

在刘备委任的治丧大臣,侍中、尚书邓芝的主持下,一众身着素服的大汉公卿全都躬身在襄阳城的城门两侧,等候着关羽的灵柩从城内运出。

每位公卿的脸上,都带着浓重的悲色。

而许多感情丰富的公卿大臣,甚至在关羽的灵柩还未出现时,就已经开始小声的呜咽起来。

一声声细小的呜咽,在风声的牵引下慢慢汇聚在一起,最后形成一股十分悲哀的气氛,笼罩在襄阳城高耸的城门内外。

公卿缟素,躬身哭丧,这在往日中就是专属天子至高的送丧规格。

而在浓郁的悲哀气氛的弥漫下,当天边的第一抹阳光出现在襄阳城外时,一架六马所御的庞大辒辌车开始缓缓出现在城门之中。

庞大的辒辌车之前,道道灵幡随风飘扬,似在招引着关羽的灵魂归来。

而在辒辌车之上,本来属于天子专用的黄缯车盖正遮盖着关羽的梓宫。

黄缯车盖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除去这一件件象征着莫大荣耀的外物之外,在关羽的遗体被放入梓宫之前,他的遗体早已穿戴上金缕玉衣。

在六匹神骏的宝马的行进之下,载运着关羽梓宫的辒辌车的行进速度并不慢。

当关羽辒辌车越过列位公卿走到最前方时,一队队身穿素服,头戴白布的天子亲军羽林精骑便在汉骠骑将军马超的带领下,从官道两旁驶出。

他们默默驾驶着胯下骏马,为着身后汉大将军的梓宫开路。

上千声骏马沉重踏地的声音响在襄阳城的城外之外,将原本悲伤的气氛转变为肃穆。

而随着上千羽林精骑开始行动之后,关羽梓宫身后的众多公卿亦纷纷迈动起自身的脚步,跟随在关羽的梓宫之后。

而一直跟随在关羽梓宫两旁的,正是大汉天子刘备与汉车骑将军张飞。

他们是在以亲人的身份,在为自己的兄弟送葬。

相比于刘备,感情更加丰富的张飞,他这时的状态还一如当日那般,一直在号哭不已。

听着另一侧不停传来的张飞号哭声,刘备用悲伤的眼神看着身旁的梓宫,他的眼中亦渐渐湿润。

只是在摸到怀中的那一道文书之后,刘备的情绪才渐渐平复下来。

怀中的那道文书,是刘备为关羽所准备的悼文,他一会务必要以最好的状态将里面的内容念出来。

在经过半个时辰多的行进之下,送葬关羽梓宫的队伍终于来到了襄阳城西北十数里的地方。

古代并没有良好的保存尸身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刘备想将关羽的遗体运送回成都安葬也是不容易的。

除此之外关羽生前还是大汉的襄阳侯,襄阳作为关羽的属国,若将关羽安葬在这里襄阳城外,对关羽来说也是不错的归宿。

因为种种原因,刘备无法将关羽带回成都。

但在为关羽选择墓葬地点时,刘备亦是仔细考量过的。

之所以选择将关羽安葬在襄阳城西北的方位,是因为来日大汉的进兵方向便是西北。

荣于战场,死于战事的关羽,他若在天有灵的话,一定很想看到来日汉军在西北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