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页

不多时,简单的用过饭食的李世民和众位大臣们也到了车间里,不过大多数围观的工人都被劝回去了,车间内,除了有坐的工人,也就围了两三层站着围观的工人,总体两三万人的样子。

“陛下,您上台讲几句吧!尽量的简单明了,因为工人们听不懂文绉绉的东西,所以,臣安排的歌曲,也偏向简单直白。”

对着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唱什么样的歌,都是有讲究的,孙享福一提点,李世民便知道了,他走上了舞台之后,所有的伴唱演员,就都成了他的复读机,足有五百人成向左右两侧呈人字形展开,他们的复述,足以让所有工人都清楚的听到李世民所说的内容。

“朕很感谢你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大唐的繁荣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你们是有功于国的,今天所有发放的物资,和这一台表演,都是朕给你们的谢礼,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加一把劲,尽快的完成所有的建设项目,为朝廷东征,提供充足的武器装备,待得外患平定时,朕一定再度与你们把酒欢歌,为开辟大唐盛世流汗出力的你们,庆功。”

李世民每说一句,都会停顿一下,让合声团重复他的话,只是这么简短的一段话说完,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一阵,而在这一阵时间里,工人百姓们都已经领会了他话里的意思,原来,自己在工地上做工,也是对于国家的一种贡献,等皇帝东征打了胜仗,还要还给我们庆功,真希望皇帝能马上打个胜仗回来。

资治通鉴上有记载李世民说过的一段话,“朕今征高句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讨,皆曰:不求县官勋赏,唯愿效死辽东。”

可见历史上的李世民就把群众的思想工作做的很好,让大家都很拥护他的决策,在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上面,孙享福,只是提前激发了他的这种天赋。

讲完了话,李世民就下了舞台走到了工人中间去,又是一番握手,慰问,然后和工人们一起在舞台下的草垫子上坐定,面朝舞台。

众多大臣们也以李世民的位置为中心,向四周坐开,今天来的武将很少,因为十六卫的士兵,现在都在龙首原校场冬训,各卫的大将军都需要在现场盯着,只有确定会留守长安的秦琼,尉迟恭两人一左一右的在李世民身侧,而且,两人都并未穿铠甲,只是一身棉衣,将一把仪刀,藏在怀里,别人压根看不到,倒是给了工人们一种皇帝完全不对他们设防的感觉。

可别小看了这种感觉,它能无形中增加皇帝与这些工人们的亲近感,再说了,这些能在最先开工,现在差不多要完工的冶炼厂和煤炭厂做工的人,都是去年李世民去贫困村庄走访的时候,亲自拍板迁过来的百姓,早已受过李世民的恩惠了,他们感激李世民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加害呢!

天色偏暗,数十面银箔,金箔等粘黏成的大圆锅状的东西,将四周点起的火光反射到了舞台上,顿时,舞台上便充斥了耀眼的彩色光芒。

被摆放在空旷的车间四周的大鼓,在舞台一侧指挥师的令旗下,骤然敲响,架子鼓,数十个高举索呐的乐师一起鼓着腮帮子吹响了喜庆的节奏,音量响彻现场。

此前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穷苦百姓们,哪里见过这种千人级别演奏的场景,顿时只觉头皮发麻,心跳加快,一些人,竟然只是被这开场的乐曲就刺激的流起了眼泪。

“歌声嘹亮惹人醉,大红灯笼翩翩飞,欢腾的风儿吹,吹出幸福滋味。”

“我把马儿扬鞭催,驮着丰收从不累,饮一口清甜的水,唱一曲家乡的美。”

第一首歌,肯定要喜庆,锣啊,鼓啊,索呐的节奏和歌声里洋溢的情绪,都是喜庆和开心,一瞬间就让劳累了一天的工人们忘记了身体的疲劳,嗨的不要不要的。

“此歌唱的好,乃是何人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