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页

然之后,他说到了教育问题。

“咱们九垸县,不仅要成立规模较大的县学,还要将学校推进到乡镇,甚至规模较大的村,让所有适龄儿童,不分男女都上学,完成至少九年的学业。”

“九年的学业?”

听到这个数字,即便是知道孙享福一直重视教育的孙大力,也有些发懵,毕竟,即便是幸福村出来的孩子,也没有谁读过九年书的。

“是的,从七岁开始,直到十六岁,所有的孩子,都必须接受教育,当然,学的快的,可以早些毕业,从事工作,这九年时间,从粗浅的识字,算学,到几何,和一定的物理基础,到最后的职业技能,都要学。

而且,除了这种对孩童的义务教学之外,咱们还要不定期的开民学,教成年的百姓,如何打理好自己的个人卫生,跟科学的生养小孩,防御疾病。

如何将家里的饭菜,做的更香,更好吃。

如何更好的照顾家里的家禽,牲畜。

当然,教他们如何种植一些他们此前没有种植过的经济作物,是主要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想要这个民族尽早的脱离低效率生产生活模式,到更高的一个文明层次,就应该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知识,掌握了知识的人民的力量,是愚昧无知的人的很多很多倍。

比如,现在的士兵,大多还不识字,不懂得看军令。

但同样的士兵,他们懂得看军令,指挥部署的将领,能够用一纸军令,就能很准确的调动他们,这就是一种进步,有了这种进步,在战争开启的时候,就能少死很多人。

当然,孙享福从来都不赞同用武力向外扩张,更加不认可冷兵器时代的这种相互砍杀的战争模式,所以,他在东征期间,接手大唐的军备工作之后,主要的重心,放新式武器装备上。

这种装备的进步,体现的好处是,大唐,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至少能比原本的状态,少死几倍的人,甚至,以原有的装备条件,都未必能一战拿的下高句丽,但装备升级后,却轻松做到了。

不过,在孙享福看来,这样还不够,即便是不使用热武器,大唐的现有的军事装备,仍然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怎么把那些东西弄出来,这就需要更多掌握了几何,物理知识的人才,来做深入研究了。

而怎么使用更高新的装备,也需要士兵们懂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孙享福,现在就想要推进这个层次的进步,真的跨越过去了,大唐就具备无限对外扩张的能力了,可惜,这需要时间,而李世民,不愿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