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页

当然,他也不好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明年我想去打谁,大唐毕竟是礼仪之邦,只是略有深意的看向了侯君集这帮武将的方向。

会意的侯君集,还没有开口,太子李承乾却在自己左侧听政的座位上起身道,“父皇,我大唐数年之功,积攒下这些储备十分难得,然,不能骄傲自满,仅是从农耕结构方面,儿臣就看出了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农人百姓的劳动力负担还是太重了些,儿臣建议,重新划定永业田数量,迁更多青壮劳动力于本土,改革耕种模式,将我大唐的国力储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闻言,李世民微微皱眉道,“具体当如何?”

李承乾答道,“迁更多耽摩道青壮百姓到本土,补足劳动力不足,逐步分地区,撤除永业田制度,推动精耕细作改革,让全国百姓都如山南道垸田区域一般,每户只种二三十亩田地为宜。”

第657章 父子谈心

今时今日李承乾在朝堂上的威望,早已不是一个学政的少年那么简单了,人家可是孩子都快出生的大人了,见到他拦在自己前面出声了,侯君集硬是把自己强行找好的理由咽了下去,这个朝班之上,谁都可以呛李承乾,唯独他这个岳父大人不行。

然之后,以萧瑀,魏征等大臣为首的朝臣都出来表示了赞同,并且从各个方面,把他的这个建议起到的好处分析了一遍。

首先,人家山南道垸田区域的百姓虽然减少种植面积,可产量却没降低,按照新一季,垸田区域水稻亩产十石来计算,人家一户人家,种植二十五亩水稻田,两季就能收获五百石以上的粮食,六垸田县,一千万亩水稻田,一年收了两亿石左右的粮食,单独拿出来看,简直是亮瞎所有人的狗眼。

而且,你再看看人家少种地的其它好处,那就是他们的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情,九垸县那么多大的产业,可都是人家在种田之余做起来的。

这些理由都太强大,强大到李世民不点头都不行,所以,本来准备商量怎么向西边动手的李世民,硬是耐下性子来,陪李承乾和这些大臣们商量怎么种地,他那副憋屈的表情,看的朝班上的所有武将,都对他升起了同情之心。

若说改革能够最先,最快的在什么地方实行,那肯定是关中,皇帝脚下嘛!所有行政管理单位齐全,吏治最清明,政令最畅通,当朝廷将调整耕地配额的公告发出去之后,顿时引起了民间一阵热议,各村各里的村正,里长,没过两天,就纷纷开始跑到衙门申报,而且,全部是要求少种地的,其结果,让李世民和朝臣们有些目瞪口呆。

因为,朝班上的大臣们先前商议出来的办法是,让百姓们自由申报自己想耕种的田地数量,家里人口多,想多种的,给以他们多种,人口少,种不过来,想少种,也可以给他们少种。

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即便是在富裕的关中,大多数百姓家庭里有耕牛,丁口也足,却也都不愿意种太多地,甚至,有很多民户家里,一亩田也不愿意种。

为何?

人家家里两个青壮都可以在渭南找到一份年收入二三十贯,每天只工作八小时,风不吹,日不晒的工作,而且还能享受各种福利保障,但由于你朝廷给每户分配八十亩永业田,我还得请人来帮忙种,粮价现在这么低,卖出来的钱,其实也就够给请来的帮工一些工钱,吃喝几顿的,白忙活个啥?

这就是李承乾当初在做职业体验的时候,看到的问题了,他早就已经猜到了是这样的情况,大唐现在发展的太快了,老百姓,都是奔着利益去的,政策需要跟着实际情况改变,滞后了,就会阻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