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页

护国公[校对版] 木允锋 1076 字 2022-10-23

“忠勇侯真是妙计百出啊!”

黎玉田赞叹道。

他俩此时正在信阳城外辽东移民聚居的一处村落,面对着一排十几座堪称壮观的火炕。

初春的料峭寒意里,一大群外地观摩学习的老农,围观着几个正在忙碌的同样老农,后者正小心地用一个堪称高科技的初级版温度表测量火炕上方泥土的温度,同时添减炉膛内的柴火。而在那些泥土中已经有一个个小小的嫩芽冒出,还有人在小心地往上面淋水,阳光中新绿的嫩芽带着水珠煞是喜人……

地瓜炕。

杨庆这时候又没大棚膜保温,他不拿地瓜炕如何在这个时代的淮河流域育秧?

明朝不是没推广过地瓜。

徐光启就干过。

这个人的确很值得尊敬。

他就曾经试图在北方推广地瓜。

但问题是育秧和冬储两项技术没有解决,这个东西是无法在北方推广的,冬储的关键是地瓜窖,这个简单点家家户户扔炕洞里就行,炕洞里多放沙子,把它们埋沙子里面只要别长时间不烧火一般没事。

实在不行还可以建专用的。

但这个育秧那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东西的确不在乎北方气候,哪怕东北一样生长,但它的育秧对温度要求却是很严格的,尤其是杨庆必须把它抢在冬小麦收割前完成,然后收割完冬小麦就栽这个,那么也必须得在开春还没真正转暖前就开始育秧。

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间。

这东西没什么高技术含量,温度表纯属杨庆为保险起见,实际上有经验的根本不用,欧洲的温度表是最早伽利略造的,而完善成水银温度计也是差不多这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