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大灾中的陕西

而在全省大旱的陕西,水利设施和道路两大工程,已经全面展开。虽然大部分田地干涸开裂,可伴着荒芜景象的,却是一场热火朝天的大规模建设。

一道道水渠纵横交错,在干涸的田地周边穿过,有干渠、支渠,从天空俯看下去,如同粗细不同的血管。

只要河流不干,引水灌溉就会有一定的收成。将来若是再有旱情,只要不是特别大,持续时间不是特别长,这些水利设施都将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

新型的建筑材料,大明帝国的水泥,虽然性能不比后世,可却是巨大的进步,在防水和硬化方面,远胜从前。

石灰石、粘土为主要原料,经破碎、配料、磨细后,进入窑中煅烧,再加适量石膏磨细而成,比三合土的性能好的不是一点半点。

其实,科学院还有更好的水泥制法和工艺,但简化版的可以就地取材,且不用长途运输,最适合古代情况下的使用。

富平、渭南、蒲城、崤山等地相继建厂生产,都是石灰石、粘土的产地,生产起来十分方便。

而这些工程全部都纳入了以工代赈的范围,大旱之年,最不缺的就是劳力,吃饱饭就给你卖力干活。

能用水泥的用水泥,能用三合土的用三合土,能用砖石的用砖石,最不济的就是夯土。

地方官府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受灾百姓找活儿干,从外地运入的粮食、土豆、蕃薯等吃食,全部充作工钱,发放给灾民。

有劳动能力的自己挣饭吃,没有劳动能力的,也有一份救济可领,让你不至于饿死。

头上烈日当空,散发着令人焦躁的热量。陕西巡抚李邦华戴着大草帽,一身便装,在几个随从官吏的引领下视察民情。

“大人请看,这里的引河主渠已经完工,支渠力争在年底完成。”官吏扬着晒得黝黑的脸,指点着汇报,“明年开春投入使用,本县就又增加了上千亩水浇地。”

李邦华点了点头,问道:“可是按左大人的设计?他是水利专家,规划设计都是有道理有学问的。”

“回大人,主体设计依照无误,个别支渠因为土质情况,略有改动。”

李邦华走上土坡,举目瞭望,脸上微露笑意,对着官吏赞赏道:“很好,你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