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1页

就以冯君为例,以他的学历和学位,如果他是这两年毕业的,想在鹏城发展,会有相当的优惠政策体现在他身上,包括他念念不忘的住房,也肯定有优惠。

但他是前两年毕业的,后来也是游荡到了羊城和鹏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并不想做过客,然而很遗憾,他无法成为归人。

前几年还说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现在就敞开口子吸引高素质群体——注意,是群体而不是人才,究其根源,无非是人口红利吃不到了,只能在人口素质上挖掘红利了。

人口红利不是一天之内消失不见的,但是政策的风向,是会在一天之内发生变化的,以往多过狗的大学生,转眼之间成为各大城市争抢的对象,从而造就了不同的天地和人生。

这些就都是题外话了,不过毫无疑问的是,省里高度重视的人才,想要将其留在郑阳,能开出的价码自然是诚心实意。

对方是什么人才呢?据说是从事人才引进的人才,就职于迈瑞肯某高级猎头公司,在迈瑞肯政商两界,拥有惊人的人脉。

什么,不可能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还真有,华人在迈瑞肯等西方国家,确实存在面临“透明天花板”的问题,能跻身顶层的人极少,但是长袖善舞的华人也不是没有。

王安电脑的王安,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原本可以成长为另一个水果的,都是闭环生态系统,都是跟外界不兼容,只可惜王安电脑后续无人……

杨致远则是另一个例子,那是要立志超越微软的企业,氩弧只是在发展方向上出了错,如果方向正确的话,哪里还有骨骼、脸熟什么事?

简而言之,透明天花板确实存在,但也只是一层天花板,不是天堑,华人在迈瑞肯上层,并不是连一点人脉都经营不起来。

不过这样的人也很难得了,按说根本是轮不到伏牛惦记的,直接就在京城或者魔都消化了,毕竟人家是做猎头生意的,一个人才的引进,很可能意味着一批人才的引进。

然而此人的妻子是郑阳人,女人在国外有了点成就,也想回来跟家乡的父老乡亲显摆一下,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很正常吗?

伏牛省对此人是相当地重视,毕竟是截了北上广深的胡,只要此人能在郑阳落地,那就是一番大大的业绩,相较而言,一套房子算多大点事?

想当年查老先生在杭州落脚,不也是在西子湖畔弄了套别墅吗?换个人来试一试?

红姐本来心里有七八个不服的,听到是这样的来路,也没了叫真的兴趣,她是真不含糊对方,伏牛省最最不牛叉的大佬,目前都在洛华庄园看冯君的脸色,她还需要忌惮什么人?

但是不忌惮不代表一定要得罪,目前华夏吸引人才的风气流行,她也没必要逆势而动,真正的大势,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