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页

诸人见少帅如此客气,没有摆架子,也都跟着坐下,围聚火炉旁。

“几位可住的习惯?”

虞世南忍不住道:“回少帅,已适应西北的气候,这里的文教虽然落后,但是现在百废待兴,经济、商业、邮驿、文馆、坊市、医行等,都在城内兴起,听说地方重新开设小学、府学,少帅此举推行教化,将对西北促进更大发展。”

“这里不是我们最终的停留地,却会是我重视的地方,这里的百姓,也是我大隋子民,少帅府的根基所在。我邀请诸位才子俊贤来此,也是希望能更大行文教,提升西北的文化层次,以后,还需要诸位多费心帮忙了。”罗昭云说的非常客气。

“只要少帅吩咐安排,我们力所能及,一定愿效劳。”

“是啊,少帅,我们不能仗剑从军,纵横沙场,平定祸乱,只能在文教方面出一些力了。”

其实虞世南、孔颖达、欧阳询等文采出众、才学知名者,已经从姚思廉这里,了解到西北八郡的变化和新策,对少帅的治理能力感到佩服,心中把他当成了英主,有意效力谋取仕途,自然会更上心了。

只有薛芷箐没有心思在仕途上,只是单纯为了这个人,才来到西北,此刻,她的眼神,有一种复杂难明的味道。

第0679章 西北文教

罗昭云陪着这些京城才子和高贤,煮酒淡饮,赏雪倾谈,没有摆任何元帅架子,就是想要拉近彼此的距离感。

在这乱世,纯文人的实际用处是不大的,既不能带兵打仗,也不能理政安民,只是蜗居在房舍之内,感慨万千,以写文章的方式来抒发情感,壮怀不已。

所以每逢乱世,都会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调侃,就是武者对文人的不屑和轻视。

但文人掌握了笔伐,在一定程度代表着民间舆论,通过自身文章影响力,脍炙人口传出去,很容易对某一方形成舆论的褒扬、强化,使得这个势力无形中增加了名声、运数等,为其造势。

而且许多文人中,也有一些实干型人才,能做谋士,运筹帷幄;能够从政,治理一方。所以,罗昭云对待这些大文人保持礼遇,也是希望能够借此,吸引更多的人才过来,为己所用。

毕竟自魏晋之后,门阀兴起,垄断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仕途更是被门阀把持很紧。只有在乱世时候,门阀贵族受到冲击,才能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才还是出于那些旧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