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页

大臣们听到这样的赞赏之语,心中都非常高兴,谁也不嫌功劳多,抬举越高,越受重视,自觉跟对了明主。

接下来,长孙无忌站出来,讲述了天水后方的民政开展情况,新增户籍,开垦荒地,粮食丰收等,给文武群臣吃了定心丸。

各地前来长安述职的地方官员都兴奋地汇报了本地的情况,大多都是稳定生产,百废待兴,百姓安定,粮食足够,不会再饿死难民等,给人一种战后重建的安稳气象。

这些政事谈完,褚遂良站出来,提出颁布新政和律法之事,以及重新封官,派往关中各地,继续安定地方的意见,得到群臣支持。

罗昭云道:“这件事,朕已经交给温彦博、长孙顺德、姚思廉、萧瑀、高士廉等大臣合力商讨,很快就有定论了,到时候颁布出来,封官赐爵,论功行赏,推行新政,经商赋税,实施大华律令,科举选拔人才等等事情,都会公布出来。”

群臣点头,觉得能推陈出新,改革弊端,赏罚分明,使臣子们安心,大华强大,尤为重要。

这事谈完,有人站出来,提到了立后之事。

以高士廉,长孙顺德等推荐了长孙无蓉,理由是出身名门,仪容貌美,才能出众。

曾受薛道衡的恩惠的门生,推荐薛芷箐,一致强调她才貌双全,名冠京城。

也有个别隋朝老臣,以萧瑀为核心,推举如意,觉得以前朝公主为后,可以拉拢更多曾经效忠大隋的人依附,而且她是正妻,无过不可轻废。

还有人建议,应该在关中豪门内选妃,每个豪门都推出一位大家闺秀,入宫选妃,这样谁先诞下龙子,谁为皇后。

但是超过七成的大臣,都反对立杨广血脉的女儿为后,担心日后太子又是杨广的翻版。

多方争论,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从古至今,在相互辩论攻伐。

这时候,武将们都哑口无言,实在插不上嘴了,带兵打仗、攻城略地还行,但论嘴皮子功夫,那就差了太多。

罗昭云也不发话,就听取这些的争论,从里面观察各方人的利益团体,察言观色,来衡量这些文武大臣哪些人是一队的,相互帮衬,哪些人是敌对的,故意抬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