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页

在这种情况下,张渠能够急流勇退,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选择。

他自己走,还能走的风光体面,哪天皇帝想要换他的时候,多半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

李信低头思索了一会儿,随即缓缓开口道:“但愿再过些年,李信也能像浩然公一样,回永州老家安心享福去。”

“李侯爷太自谦了。”

张渠脸上露出一抹笑容:“你是太康朝的臣子,在朝堂上还要待许多年。”

“像李侯爷这样少年得意,不知道让多少人艳羡。”

少年得意,是人生最快意的事情了,毕竟绝大多数人年轻的时候,都是最无力的时候,不知道多少大人物,在十七八岁的时候,留下了人生遗憾。

试想一下,像李信这样十七八岁的时候,便拜将封侯,该是何等快活?

李信摇了摇头,哑然失笑:“浩然公取笑了,我以前也吃了许多苦。”

张渠脸上的笑容收敛,他看了李信一眼,缓缓地说道:“老夫致仕的奏书,朝廷应该很快就会批复下来,到时候老夫就要携家眷返乡了。”

“临别之前,想问侯爷一句……陛下到底是想要打哪里?”

靖安侯爷微微皱眉,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抬头看向了北边。

第三十二章 自己去搬

文官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他们在政的时候,削尖了脑袋往上钻,不惜一切的要站到政坛上,但是当真的爬到了顶峰了,有时候却可以释然的放下手中的权力,转身回老家种田去了。

固然大多数文官在做官的十几年几十年里,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但是却真有人能够放下这种权力,潇洒的挂印而去。

比如说那位曾经的桓相,如今的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