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科尔沁将军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032 字 7个月前

各种牲畜的叫声连绵不绝,一股羊膻味扑面而来,根本就无法避免。

这时候,十岁的长子张廷瓒则好奇地投过脑袋,满脸的都是新奇,一双眼珠子滴溜转着,根本就看不过来。

“看什么?”

张英将其拉过来:“这一路上舟车劳顿,对你的学问我就没催促什么,但如今已经到了高昌安乐城,你就应该学习了。”

“心思要安定下来。”

“是,父亲!”张廷瓒一板一眼地应下,眼眸中颇有几分遗憾。

逮至县衙,一众文武们就迎上,将其一家人迎入衙门中。

之所以没有出城,盖因为安乐城府县同城,太过于招摇却不好。

张英也不觉得有异,就晚上赴宴。

这时候他才觉察到了安乐城官吏体系的特殊。

县衙六房,一半是汉人,余下的才是本地土著,通判,县丞、主薄,教谕,巡防营正等,则全部是汉人。

一口正经的官话,听起来就顺耳。

嘴边吃着炒菜,但张英却觉得不正常。

本地人实在太少。

士绅们不见踪影,官吏们都是外调来的,这真的能顺利控制一县吗?

要知道,当官的都知道士绅和地头蛇的危害,但没办法,必须将其融入官僚体系中才能构建真正的权力中心。

一问才知道,都是铨选而来的人才,以监生、举人居多。

换句话来说,都是与张英一样,贪图名利的。

知县是从六品了,那这些佐贰官自然也是高品,通判正七品,县丞正七品。

只要待上一任,再去内地,那就是正儿八经的知县了。

辛苦几年换一个好前途,这是谁都会做的买卖。

对于这位进士出身的知县,众人自然是尊敬有加。

因为他们的未来,或许还要求着这位知县大老爷呢!

上任没几天,张英自然不甘寂寞,也不想萧规曹随,故而就带着一些衙役,下了乡。

灰头土脸,是安乐城乃至于整个高昌的常态。

虽然绿洲较多,但却无法掩盖那荒凉。

张英走访中发觉,由于土地稀缺,高昌人对于种粮食并不乐衷,多种一些水果。

其酿造的葡萄酒,远销内陆。

而就算如此,高昌府出产的粮食,依旧是安西之甲,每年都要数万石粮食支持乌鲁木齐。

可以说,高昌府对于安西来说是极其这么重要的。

而农业的发展,自然就离不开水了。

天山雪水流下,滋润了吐鲁番盆地。

但发掘雪水的,则是坎儿井。

挖掘地下雪水,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可谓是上千年来祖辈相传的技能。

坎儿井一般是用油灯定向,用镐挖掘,用桶或柳筐运土,由人力或牲畜拉辘辘出土等。

为保证坎儿井的稳定出水量,一般每年都要进行掏挖、清淤、加固和延伸。

由此,高昌府境内的坎儿井达到了上千条,长达数千里。

地方上甚至还设有水官、堰头、渠长,还配有专人负责用水监督检查,形成了谁用水谁负责、谁灌水谁交租的管理制度和维修制度。

坎儿井也演变为两种,官井和民井,其中民坎是谁修建谁所有,政府保护其所有权。

所以,高昌府并不缺少能耕耘的土地,而是缺水,水租是吐鲁番盆地特有的租赁模式。

也是如此,控制的坎儿井,等于控制了高昌的命脉。

“地利啊。”张英叹道:“雪水救活了高昌。”

大大小小的坎儿井让他大开眼界,但同时他却发现了弊端:

六大民户,拥有着七成坎儿井,几乎可以决定高昌府的命运。

若是酷吏,那必然是打击大家族,没收民井;若是庸官,自然是得过且过了。

但张英却不同,他直接提出了两点:

其一,鼓励百姓开井,谁凿好就是谁的。

其二,征收井税。

既然有水租,那必然也水税。

每年大肆征收水租的人家,必须交税,充实府库。

()

1秒记住网:。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