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页

不过如人饮水,想必他自己是有打算的。

·

邱父的丧事结束之后,邱季深又空闲下来。

大概是因为之前的允诺,太后松了口风,同意她回去做一名光荣的公务员。唐平章立即兴冲冲把她找去,说要给她走后门。

邱季深也很兴冲冲,因为一家三口,一个领固定工资的都没有,而抄书的日子根本没有尽头,现在她终于有俸禄了。

按说,邱淮安刚死,让她继承邱父的衣钵——自然不是官职,官职要从下一级别的调任,但邱季深如果去了父亲所在的官署,长辈同僚也会帮忙照拂——那样的话,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经过二人促膝详谈,唐平章遵从她的意见,给她塞进了工部。

工部这是个什么地方呢?大概就是个技术宅群聚的地方。工程、交通、水利、土木……诸如此类,人家都管。其实在职权安排上,还包括了屯田。

但是工部的屯田司,一般是有名无实,并没有多大实权。各地开荒耕地这样的大事,都是地方长官自己管理,不会听由工部的安排。

那群技术工对于空降兵这种事情基本上已经习惯,因为一般那些人都会调去管理岗位或者行政岗位,结果邱季深一飞就飞到了技术岗位上来,众人瞬间就不淡定了。

他们等着邱季深可以做出个什么来一鸣惊人的东西来,好叫他们也震惊一下,结果她掏啊掏,掏出了棉织品纺织全件套,众人顿时就……

诚然来说,那套机器可能是不错的,百年,或者只要数十年后,会在农作上引发革命式的变化与进步,但就目前来讲,没多大用处。想要推广,也不建议,因为……

因为根本就没有棉花啊!

大梁国内的棉植业并不发达,只有西南区,以及外邦有少量种植,连商业发达的京城都有许多百姓不了解所谓的吉贝子。那东西究竟长什么样?在哪里种植?如何处理?这些全然不知,更不要说平时少有接触的其余地带了。

要知道,古代可是都没有“棉”这个字的。

想要批量种植?这就是件大事了。前面说,屯田的事,他们实际上管不到。就算管得到,这样的大事,也不是他们工部可以解决了。

现在温饱都尚且是个问题,无人示范,谁也不乐意拿着良田去种棉花,来年的税赋、收成、食物,可都是他们的命。

冷,不一定能把人冷死,但饿,是一定能把人饿死的。

明朝时期,是靠着税赋优惠、奖励植棉,才将棉纺织大幅推广出去。而这两项举措,必然需要唐平章的帮助。

唐平章他……需要努力。

在他努力出结果之前,邱季深只能自己身先士卒了。

为了证明其中确实有利可图,她咬咬牙,将所有的积蓄都投了进去,又找邱三郎与唐平章借了一些,决定就从最简单的棉被量产开始做起。

今年京城的天气可谓反常。

入夏后异常灼热,许久不雨。三伏天过去之后,又迅速冷了下来。

往日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现在一场秋雨直接将十场寒都给补了过来。昨日还穿着薄衫,第二天起来就要把厚床褥抱出来。不知入冬后会是怎样的场景。

由于乍暖乍寒,京城已经有不少人患上风寒。虽然这样想有些不道德,但今年的棉被真能打开销路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