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426 字 2022-11-15

“以前有人跟我说,东突厥乃是我大隋的臣属,启民可汗对我大隋忠心耿耿,不足为虑,可结果呢?东突厥拥有数十万精兵不说,而且羽翼未丰就与我大隋争夺大湖区。同样有人说高句丽不足为虑,可人家拥有六十多万精兵。我真不知信口雌黄的官员,到底是真的无知、还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杨广看了大家一眼,继续说道:“如今看来,我大隋最大的威胁,便是这个与我大隋极度相似的‘小小的高句丽’。”

“以上这些姑且不论,但是从这次危机来看,我大隋对幽州的掌控力严重不足,以现有的交通状况而言,也不足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幽州调兵、运粮。”

“这次是比较幸运的,若东北下次爆发战争,只怕京兵抵达之时,幽州已经尽归高句丽所有,而军队骑马到幽州,业已人困马乏,不仅抵御不了来犯之敌,甚至还会沦为敌军的功勋。所以,开凿运力大、省时省力北方运河已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着完,杨广挺直腰杆,虎视耽耽的看着众臣,一字一顿的问道:“谁赞……咳,诸公,意下如何?”

杨广此刻看似威严肃穆无比,实则心里却在嘀咕着:还好没有把杨集那厮的“谁赞成,谁反对”说出来,若不然,可真是丢死人了。

那种话说起来固然很爽,可是和市井游侠、土匪大盗分赃时没啥区别,这哪是皇帝应该说的话?若是自己说将出来,太丢帝王的颜面。

还好止住了!

刹那之间,千秋殿内一片安静。

修北方运河的设想,若是在去年、在年初、在通济渠开凿之前,或许有人跳出来反对,但现在,没人反对了。

倒不是大家怕了杨广,而是通济渠采用了杨集的分段承包责任制以后,各个承包段在工部的指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中固然有人官商勾结、滥发徭役、偷工减料、克扣劳工薪资……可是高颎监督到位、惩治及时,所以并没有造成不良的影响,各段工程拖欠农民工的薪资也一一发放到位,甚至还多补了一些。

虽然高颎等监工被刺杀了无数次,但是通济渠确实成了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民工程,不仅没有发生事前担心的民夫暴动,民夫反而因为务工而得到薪资,对这项工程抑以欢迎态度,朝廷虽是花费了不少,但却达到了藏富于民的目的。

民夫吃饱穿暖,手上又有了闲钱,过年之时都买得起鱼肉、买得起好看的布料和衣服,使市面上愈发热闹繁荣,有孩子的家庭,还给子孙买了书籍、笔墨纸砚,所以说,朝廷把钱花出去以后,远比放在国库里发霉有用。

从物资价格上上说,通济渠的开通,确实如杨广预想一般,使南方的粮食、丝绸盐油源源不绝的运抵洛阳,南方百姓纷纷用多余的物资换取了所需的钱币,从而可以购买到他们所需之物。同时,因为大船走了便捷安全的运河,使物资到了洛阳以后,卖出了令洛阳百姓都能接受的低价。可谓是南北皆欢颜。

从政治层面上说,文人墨客因为通济渠,轻松就到达了自己想去的地方,他们把自己所见所闻带回家乡后,使南北双方多了几分了解。

通济渠虽然开退不久,但是现今看来,运河的作用非常的多,不仅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繁荣,也成了破解数百年南北隔阂的重要纽带。

再这样下去,南北方人士人心上的决裂,将会慢慢弥合。

当初反对最激烈的苏威,率先说道:“圣人英明神武,乃是千古难觅之圣明英主,胸襟广阔气魄盖世,臣等能够追随于后,实乃无上荣耀!老臣敢言,若是圣人若是继续执行分段承包制、监督到位,河北百姓定然抢着务工。”

“圣人胸怀天下,意欲以运河为纽带、破除南北持续数百年的隔阂,老臣敬佩之至。老臣也以为,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可使天下黎民受益、繁荣商业、增加朝廷收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功业,老臣完全支持!”杨素亦是表态道:“从军事角度上说,我大隋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威胁来自于辽东的高句丽,北方运河一旦开通,可以为我军打败东北异族、提供制胜之基。”

“臣附议!”

“臣附议!”

杨雄、萧琮等人也一一表示赞同,这件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可说的,通济渠之所以修得这么快,无非就是将若干自然河或旧沟连成一气。而河北大地,同样有许多前朝开凿的运河河道和自然水道,只要像通济渠这样疏浚,即是一条沟通南北的运输大动脉,即便有些地方需要另辟新道,但工程量也不大,虽然投入比较大,可是从收益上说,却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