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426 字 2022-11-15

而且看杨广的架势,北方运河的开凿不过是早晚的问题而已,既然幽州不稳、需要运河向北方输送大量物资,那就尽快修过去。

“那就这么说定了,着令宇文恺立刻北上,勘测北方运河走向。”杨广见众臣如此上道儿,心中甚为欣喜,如今通济渠的开通,不仅仅没有劳民伤财,反而受到百姓、官员的欢迎,而且其价值也一一展现出来,再加上北方有急须,也就提了出来。

“喏!”众臣哄然应是。

“圣人,但不知此渠何名?”

“名字就叫永济渠,这条运河起自幽州、达至黄河。”事实上,杨广早已有了北方的运河的大致走向,只不过之前的工程着实太多了,而通济渠尚未修成之时,说服力又不强,于是只能按下不表。

听到这里,纳言杨达想到了一事,起身向杨广说道:“圣人,洛阳四周是一马平川的四战之地,朝廷当初为了防御北方骑兵,便挖掘长堑以御骑兵,这条人工防御自龙门向东连接泽州、卫州,抵达临清关。渡过黄河后,再延伸到管州浚仪、汝州,最后到达商州,凭此为洛阳关防。这本没错,然而我们算好了一功,却忽略了泥沙量极大的黄河。”

“此话怎讲?”杨广问道。

“圣人!”杨达肃然道:“卫州境内的长堑和黄河平行,水流方向却是逆向而走,当雨季来临之时,卫州境内长堑水力不如黄河,往往被黄河逼退回去,当境内长堑被注满了水,然后水流便往长堑两岸泛滥,给卫州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杨广面色凝重,长堑是他同意修缮的,不曾想这么快就造成了危害,不过他此时心情甚好,倒也没有呵斥,而是示意杨达继续说下去。

“当黄河退回,黄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便在长堑之内沉淀了下来,用不了多久,只怕这段长堑就会变成平地,而后又被对冲的水流造成更大的灾害。”说到这里,杨达拱手道:“所以老臣认为永济渠入河口必须考虑泥沙的问题,最好是将入河口设在黎阳一带,这个入河口只要与黄河并流一段,那么黄河水就冲不进去了,泥沙沉积、洪涝灾害自也不复存在。”

“纳言这个建议说得非常及时!”杨广深吸一口气,说道:“我本想把永济渠入河口安排在怀州武涉县,这样不仅能使长堑常年不冻,还能与通济渠北入口相对,免得在黄河逆流一段很久的路程,如今看来,这个入河口不太可取!”

“圣人英明!”杨达赞了一句,接着又说道:“其实南来北往的船只总有一方要逆流一段,入河口不管设在何处,其实都一样。所以老臣以为朝廷当从实用价值、使用时间、防御灾害等方面来考虑。若不然,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就算无害,可疏浚起来,也是烦不胜烦,劳民伤财。”

杨广仔细一想,也觉得杨达所言非常有理,当即点头道:“纳言言之极是!我们修的是利在千秋的利民工程,不能令其沦为千古笑柄,这些细节真得好生思量。”

杨达不是反对修运河,而是实事求是,杨广没有否定的理由。更何况,他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可不想运河修成不久,就被泥沙堵死,更不想修来利民的运河最后沦为祸害地方的烂工程。

——————————

(求月票、推荐票。)

------题外话------

【1、永济渠的总工程师是阎毗、阎立德和阎立本的父亲,他在宫殿的建造方面有独到之处,但是论起整体水平,显然不如经验丰富的宇文恺。】

【2、对于运河的宽度和深度,正史野史都说杨广是为了让龙舟自由穿梭,这才一味求宽、求深,可是运河如果不宽、不深,巨大沉重的粮船又如何畅通?又如何交叉而过?修了又有什么意义?

运河在开凿之时,或许因为技术不成熟、考虑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隋朝大运河存在很多缺陷,但“为了让龙舟通行而修得又宽大深”的观点,个人不认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