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叔侄夜话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313 字 7个月前

“一点不夸张!”回答杨暕的是杨集,他说道:“迁都之后、军改之初,关中‘盗贼’四起,这些‘盗贼’武器装备比正规军还要好,比正规军还要悍不畏死,这不就是说明问题了吗?还有万年军郎将李安期造反,表面上是为兄长李安时报仇,可背后还不是关陇贵族在搞鬼?我明确告诉你,这起叛乱是元寿和张瑾等元派势力在背后搞的鬼。”

说到这里,杨集注视着神色变得严峻的杨暕,冷笑着说道:“当时情况危急万分,京兵受宇文述粗暴的军改,陷入一片混乱,那个时候的关中,堪大用的军队,只有我们整改的豳州军,情况可谓是万分火急。”

“王叔言之不错!”杨昭亦是沉声补充道:“关陇贵族虽然是我大隋的基础,可是当我杨家成为皇族以后,他们的目标便是推荐我们皇族,故而祖父和阿耶皆视关陇贵族为第一强敌。阿耶开武举、迁都洛阳、军事改革、建立天子亲军骁果军的目的,其实就是消弱、打散这个基础。当时还没来得及建立一个新的基础,最终导致万年军谋反之事的发生。要不是王叔和老楚国公及时扑灭了叛乱,关陇贵族就会鼓动被裁汰而得不到安置的士兵闹事,而散布关中各地的盗贼也将起兵响应。”

“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我大隋比五叔造反还要严峻几倍,说是有国运崩塌之危,亦不为过。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捏了一把冷汗。”

说着,杨昭又向杨集说道:“王叔,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监国期间,旧重上演。不知王叔可有教我之处?”

“首先是潼关、武关防务大权牢牢掌握在手;其次是与安德王时刻保持联络;第三,就是与扶风郡守钱世雄保持密切联系。”杨集犹豫了一会儿,又说道:“明天早朝结束,我会向圣人提出你的担忧所在,然后令张定和率领两万大军屯兵于会宁、慕容三藏率领两万大军屯兵于临洮。万一关中有变,张定和兵出会宁,过平凉、安定,从大震关进入扶风;慕容三藏兵出临洮,过陇西、天水,从安夷关进入扶风。”

四万精锐之师,已是杨集现在所能动用的极限了;一方面是西海三郡初定,他在高原上留下近十万大军坐镇、剿杀反隋势力;另一方面是杨广对北方异族不安好心,让他部署四万精兵在武威休屠泽一带,要是东突厥胆敢玩什么花样,以李靖和杨善会为首的四万精兵立刻北上,抄了启民可汗退往突厥北汗庭的后路。

闻言,杨昭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对接下来的任务也充满了信心:凉州军自杨集出仕至今,就一直在打仗、一直在打仗;在战争中‘优化’出来的凉州军皆是精锐中的精锐,其战斗力和作战意志、武器装备都处于大隋军队中的尖端,而杨集所安排的两路凉州军的建议,其实也是杨昭也打算向杨广说、却不能说的话;毕竟他已经是奉命监国的一国储君,在军权的问题上,有时候在说出来的话,容易引起杨广误会,但如果是杨集向杨广提出,则不一样了。

他起身向杨集深深一礼:“多谢王叔!”

“客气了!客气了!”杨集呵呵一笑,向杨昭说道:“但是你答应凉州军民的一百五十万石粮食,可得想办法兑现,若不然,我会难很办的。”

“这个嘛,王叔大可放心,我不会耍赖的。不过关中无粮,你得给我时间。”杨昭苦笑道:“蔡王叔前些时候从江都发来奏疏,称扬州今年夏粮收成可喜,是一个罕见的丰收之年,他担心谷贱伤农,建议朝廷大量买入常平仓。只要新粮一到,我会设法还这笔债。”

常平仓乃是汉宣帝时期的伟大创举;作为民间长大的帝王,汉宣帝深知百姓不易,便在大臣耿寿昌建议之下,创立了常平仓,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价格从百姓手中收取粮食,这样既可保证百姓利益不受太大损害,稳定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保证朝廷常年掌握大量粮食,如果发生战争或灾荒,官府就把粮库中的粮食以较低价格卖给百姓,防止谷贵伤民,而设于边疆地区的常平仓就能直接给边境驻军提供充足粮食储备,稳定边境军心,保证国家边境的安全。

朝廷实际上也没有吃亏,因为卖出的价格要比丰年买回来的价格高一些。所以,常平仓稳定了经济,稳定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对西汉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只要你认账,一切都好说。”杨集明白关中无粮,官仓中剩下的,也要敞开供应关中百姓,他自然不会干出不近人情、强人所难之事。

“认账,我肯定认账。”杨昭点了点头。

()

1秒记住网:。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