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高句丽更名记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055 字 7个月前

不过出于对杨集破坏能力的信任,众人稍做议论便认可了安东都护府和那六个郡,所虑者只是安乐都护府的大都护人选而已。

第一个建议还算正常,但是第二个建议无疑是让大隋君臣抱以异样,因为那家伙居然要保留高句丽国,并且建议大隋和高句丽日后以浿水为界河。

浿水发源于半岛东部的“狼林山脉”,一路蜿蜒向西,穿过平壤城南部地区后向南流,最后在高句丽牛山县(南浦市)注入乌湖海(黄海);如果按照杨集的设想,浿水中上游以北、下游以西归大隋所有,以南、以东归高句丽所有。

这个不可思议建议让很多人都以为杨集疯了、傻了,这么一个灭国的大好时机,竟然放弃了,这不是疯了、傻了,又是什么?然而同明殿这些重臣,却不这么看,甚至认为这是十分厉害、长远、老辣的计划,这倒不是他们看得开,而是杨集所提出的论据非常精准合理。

杨集认为三国鼎立之局最为稳定,假如大隋灭了高句丽,剩下的百济和新罗虽不敢与大隋为敌,但是他们自己却可能打一场统一之战,不管最后谁赢了,西海半岛以南必将出现一个军政统一的国家。此国三面临海,若是要想发展,只能向北方的大隋发动战争、亦或是像高句丽吞食那般,一小口一小口的吃下大隋占据的高句丽国土。

诚然,大隋可以再来一场远征之战,将之歼灭,但是大隋人口不多,连南方很多富饶肥沃的土地都没有开发,根本就看不上贫瘠苦寒海东半岛,加上大隋重心又在西方和北方;故而最后即使统一了海东半岛,重视和关注度也不够。

而高句丽、新罗、百济毕竟是传承近千年的国度,他们对当地的影响力、统治力早已根深蒂固,一旦高家、金家、扶余家后裔暗中谋划、择机起事,很快就能轻松的占领大隋不够重视的海东半岛南部。

不打不行,打又不划算,更重要的是不杀不能震慑宵小,但杀戮过重的话,却又会激起当地百姓的仇视,日后他们反得更加激烈。

正是有鉴于此,所以杨集认为大隋既然看不上那里土地,统治力又鞭长莫及,而归化之策又不能在三家影响力根深蒂固的土地上取得成效;倒不如让三国继续共存、继续争斗,要是三国像现在这般绕来绕去的打、加上大隋适当的调解一下,他们哪能统一得了半岛南部?而大隋虽没有那里的土地,每年却能轻松的坐收三国上贡的钱财。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杨集这个建议,得到了杨广和殿中重臣的认同:这是因为东突厥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大隋王朝之前将半死不活启民可汗扶植起来,最终差点就养虎为患,东突厥被杨集在大湖区、范夫人城辖区弄死和俘虏了将近二十青壮,东突厥这才又乖乖的当大隋的狗。

可尽管如此,东突厥却引起大隋君臣的警惕,然而大隋既看不上北方、却又担心东突厥成为第二个威慑大隋北方的突厥汗国,故而怂恿南室韦、北室韦、霫族三部西进;怂恿铁勒薛延陀东进;怂恿铁勒薛斛部、回纥部南下;而在东突厥内部,更是怂恿启民可汗次子阿史那·俟利弗设积蓄势力,只要启民可汗死了以后,他不遵启民长子阿史那·咄吉之令,那么大隋就会支持他自立。

此之以外,大隋突厥史史祥与长孙晟也曾接触过启民三子阿史那·咄苾,那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这无疑,又成了大隋打算培养的人。

如果杨集知道他们的设想,定然说声好家伙,这分明就是让史上轮番当大可汗的始毕、处罗、颉利搞内斗啊!

杨广饮了一口茶,向重臣们沉声问道:“对于卫王保留高句丽国祚这个建议,诸位可有不同意见?”

杨广知道杨集第一个建议中的安乐都督府的各个官位,以及下面几个郡的太守、通守、司马、长史,都是各大派系垂涎三尺的要职,要是论起来,必将是没完没了的争辩,于是先把比较简单纯粹的第二建议拿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