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 巨构基本规划

第二,独栋街道总人口密度有限,一条四百米的长街,也就几百个户主,相当于一个不大不小的村落,街头巷尾打牌下棋的闲人很容易就认全了,和自己同时往一个方向上下班的,也总是那么些个人。

人少容易认,就有利于搭话,即使是没有营养的聊聊天气,也有机会从陌生人慢慢变成互相赠送菜肴糖果的街坊,再进一步才是一起聚餐。

这还只是独栋社区同样大门紧闭的情况,如果治安足够好,好到带院独栋可以不关大门的程度,居民交互的机会会更多,因为家庭大院永远都是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儿童游乐场,孩子的秘密基地,一起玩的孩子,比大人之间更容易拉近两家人的距离。

王齐会重视这东西,还是因为王国自身的情况,混血种群太多了,很多矛盾难以调和,就更不该把他们原子化,缺乏交流的群体矛盾只会逐渐加深。

定下以独栋为基础,街道规划才有依据。

王庭树上的街道,采用的是羽毛式,既每个巷道都会直接汇入该区主干线,并且有一定顺向性,不是“丁”字路口对接而是“人”字。

人字路口的优势在出巷道时转角更小,更容易通行一些非标规格的东西,但对来车观察不太方便,所以要在街口留出一个汇入道,于是很多面向大道的地方,都不适合做商铺。

巨构城市要向着超大城市发展,干道会特别繁忙,所以出巷子应该增设二级路,兼做商圈,再由商圈导向干线。

但要做商圈,丁字型、人字形就都不太合适,能用,只是在这个小车增多的时期,事故也会多。

王齐折腾了几个版本,决定用半葵花形带单行地下道。

比如a接入点有九个或更多巷子口,它本身大体呈现半个圆形,所有的车辆,出来都在这里绕转盘,转盘2车道,靠左道直接走地下到商圈街对向右道,右行直接靠右走汇入道上街。b接入点在对面,也有一条专门的地下道,转入a区的汇车道。

这个葵花形巷口汇聚点,本身会是个人流密度偏高的地方,适合设置停车场、生活百货、托儿、公园、仓库。

全部功能区加一起,含20个重卡车位和几百个小车位,一个汇入点差不多占地8千到1万平米,这个面积也更容易组织社区活动……比如避难和节日聚餐。

王齐也没有要让车辆主导交通的意思,半葵花形的巷道布局,另一头并不是死胡同,而是直通专门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

……那到底哪一头才算商圈?

其实还是车辆这边,因为这种布局形式决定,步道侧的距离会特别长,相对人流密度就会小很多,不利于形成有规模的零售集中地,主要以活动散步、打牌、闲聊为主,对接各种低年龄段学校、家政服务等。

至于如何在车流较多的地方实现安全的商圈效果,自然是加层数。

居民车辆出户走的道,是城市二级路,在上面加一层步道和另一头步道相连,让居民直接绕步道进入商圈临界建筑的三楼,这个路面高度,也足够下方通行一些载货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