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又到分离洒泪时

童贯叫了李逵一声,语气有点迟疑,他倒不是没认出李逵,而是觉得李逵这厮太神奇了,怎么一转眼就投入苏门,并且在苏轼的家里读书了。这是什么待遇?

亲孙子的待遇好不好?

童贯说什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李逵会在大半年后,出现在颍州?还投入苏门?之前,童贯知道的消息,无非是他去沂州为刘贵人办事的时候,路上遇到了李逵,被李逵奚落了一通。之后沂州城内,李逵大杀四方。

就童贯二十多年的宫廷修罗场生涯练就的一双醒目招子,李逵这厮的人生成就早就已经注定了。

武夫。

没脑子的武夫。

没脑子,还会当成弃子的武夫。

反正,李逵是个灰灰。这是童贯对李逵的一贯理解,就算是李逵是读书人,他也认为这一定是李逵迷惑人的假象而已。天下哪里有李逵这样的读书人?

之所以在沂州的时候童贯没有拆穿李逵,是看在了刘葆晟对李逵的重视的份上。毕竟,那可是刘贵人的亲爹,真要是不知好歹的说李逵是个假的读书人,岂不是让刘葆晟,刘老爷子下不来台?逼着他承认自己有眼无珠?

可当童贯在苏轼的家里看到李逵的这一刻,他发现自己眼瞎了。

自己多年在宫中练就的火眼金睛,完全是个睁眼瞎。

颇受打击的童贯顿时对李逵好奇了起来。同时也惊叹造化弄人,李逵是凭什么让引起苏轼这样的读书人的青睐?养在家里,这对读书人来说,等于是告诉他人,李逵是他的继承人之一。当然不是继承苏家的家产,而是继承苏轼的才学。

不得不说,李逵彻底勾起了童贯的兴趣。

童贯对李逵产生了兴趣,但是李逵却没有对童贯有任何的好奇之心。他也说不准童贯以后会怎么样?毕竟,按正常历史,在宫中无法收到提拔的童贯去了杭州,给赵佶收罗了大量的书画之后,才获得重用的。可是此时的童贯,已经通过刘清菁,搭上了宋徽宗他哥的大船。他还会是那个执掌大宋西军二十年的大太监吗?

虽说历史没有改变,但历史中的人物发生了改变。

童贯还不值当李逵去琢磨,反正琢磨一个太监,总是让他心里头乖乖的有点异样。

发现李逵竟然连童贯都认识,苏轼大为吃惊,他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童贯是沂州人?没听说过。

或者是李逵去过汴梁?

百思不得其解的苏轼开口道:“人杰,你认识童公公?”

“没错,半年前在沂州见过一面,当时童公公差点被章相弄死……”

要不是苏轼在边上,童贯绝对会暴起,什么叫差点被弄死?会说话吗?当时章惇压根就没有对他有敌意好不好?

要不是李逵太野蛮,自己有可能打不过他……别有可能了,肯定打不过他。要不然,童贯非要让李逵知道,大内第一高手的厉害。

此时此刻,童贯有点想要拂袖而去,可架不住苏轼他得罪不起。谁让太皇太后是苏轼的苏迷。目光从李逵的身上落在了李云的身上。李云是个挺敏感的小子,他后知后觉的感觉到自己似乎又做错事了,好在那个下巴上黏了胡子的太监终于不用吃人的眼神盯着他。反而盯上了李逵。

可是,最后童贯似乎还是注意到了自己。李云内心纠结不已,决定补救一番:“那个,刚才我不是有心的哈!”

“不碍事,我本来就是个太监。没胡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童贯心头流着泪,当初要不是在颍州路上自己被李逵气的够呛,一不留神拔掉了一绺胡须,他至少不用出门的时候黏上假的胡须。毕竟,下巴上的胡须虽然少了些,但却是自然生长的胡须,很难得。他入宫年纪比较大了,而且练武多年,身体上和其他宦官有些不一样。

胡须,可能是他在宫中最为特别的标志了。

可是,当初被李逵气地拔掉了一绺胡须之后,他下巴上的胡子不对称了。可他又舍不掉全部拔掉,只能乔装打扮。

这不,才让李云看出了端倪。

李云觉得童贯慈眉善目的样子,已经不怪他了。太监的脸,六月的天,比小孩都多变。童贯就算是做出任何情绪表情,李逵都是不相信的,但是李云却相信,不仅相信,还觉得自己应该补救一二。于是李云开口道:“那个公公,以后你黏胡子别用皮胶。用鱼胶。因为鱼胶不会发硬,能用很长时间。而皮胶会发硬,干了就往外翻,一看就是假的。”

童贯气地眼冒金星,对李逵的好奇心也没有了,气鼓鼓地对苏轼告罪道:“学士,奴婢身体不适,先去休息了。”

“过儿,去给童公公安排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