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荀澜轻轻地点了点头。主要是他和陈群志不同道不合,这些顶尖谋士又比他一个普通人聪明。

“陈群出身望族,家里名人辈出,他吏治能力也很强,但他的政治理念和我们不一致。”荀氏兄弟皆是翩翩君子,虽出身世家,但一心效忠汉室,对自家的权势看得淡,颍川陈家就不一样了。

九品中正制着实让荀澜忌惮。虽说陈群的初衷是“任人唯才”,但战略眼光深远如他,不可能看不到人才被世家掐住喉咙的弊端。

“弃之不用也没什么,来州府自荐的人络绎不绝,并且少这一个。”

荀澜摇摇头:“但陈群的名声摆在这里,若是断然拒绝,反而显得奇怪。而且陈群吏治能力超绝,若是弃之不用,也颇为可惜。”

陈群在刘备、吕布、曹操三位主公手底下都干过,跳槽从来都没什么犹豫。若是他不用,陈群也会去寻别的主公。

“若是不能收为己用,那自然也不能被他人所得。”

“这……”荀澜微微蹙眉。

寒玦淡然一笑:“我的意思是不必烦恼,若是他日势大,除了便是。”世家又不是凝成一股绳,之间也有明争暗斗,若是除去几个,其实不难。横竖豫州的大半兵权,已经握在了荀澜手里。

“不必过于忌惮,世家豪族又不是一体。”见荀澜仍然愁眉不展,寒玦道:“就算是现在随便找个理由杀了陈群,放逐了陈家,你觉得会有人起来反抗你吗?”

荀澜仔细想了想:“最多有人劝诫,几人愤然离去。”

“会影响州牧之位吗?”

“不会……”荀澜恍然大悟:“是我钻牛角尖了。”

历史上曹□□死了荀彧,杀了名士孔融,不照样没事么?终究说来,还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兵权面前,名士不过是纸老虎。

“若是担忧他以权谋私,那就安排一虚职给他?”这样也不负求贤若渴之名。

荀澜想到陈群在曹操手下当过纪检,还因为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经常参他,丝毫不顾忌郭嘉是曹操的心头肉。倒也不该因为自己的偏见就弃用,于是说:“还是人尽其用吧,他擅长吏治,可有什么不大不小的官职适合他?”

寒玦说:“既然这信上提到陈群著书立说,等我明日将他的书找来一观再安排不迟。”

陈群的书写得多和律法相关。他认为天下大乱,百姓犯罪日益频繁,主张恢复残酷的肉刑。

寒玦和荀澜解释:“近百年来皆废除残酷的肉刑而增加笞刑,达不到警戒的效果。”

笞刑就是打板子,行刑的结果取决于打人的轻重。若是有钱,多塞一些给行刑的人,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十板子完全算不了什么。

寒玦继续道:“陈群在书里写,因为处罚轻,人就容易犯法。百姓以为笞刑不重,算不了什么,然而他们没有钱贿赂官府,实际处罚的时候没有拿到钱的行刑人,怨气很重,故意下重手。这么多年来,打死了很多百姓。”

荀澜翻看着竹简:“所谓乱世用重典,他的主张没有错。而且他说的汉法繁多庞杂的弊端也很合我心意。”

荀澜合上竹简,主意已定:“我要请他来修订豫州法典。”

寒玦提醒说:“就算乱世动荡,拥护汉室的人还是大多数。”

“哦……失言了。”荀澜不甚在意的说:“就命他修订汉律,说我会上书天子,请天子先行在豫州试着推行,若是效果好,再推行天下。”

若陈群是个有责任感的人,那无论他采用何种说法,陈群都会兢兢业业地修改汉律,奋力一搏。

毕竟天子年幼,诸侯几乎分州而治,能把自己的学说应用在豫州的机会,陈群应当不会错过。

第62章

寒玦建议:“若是依旧不放心他, 可以安排法衍先生协助。”

虽然法衍出身也很好,但他们在扶风郡郿县的家族已逐渐衰落,和颍川的士族也没有丝毫的利益瓜葛。其子法正又是荀澜的法定继承人, 若是陈家以权谋私,法衍当然不会有丝毫的隐瞒, 妥妥地站在荀澜这边。

荀澜想了想:“嗯,其他人也不懂律法。只是法衍事务繁忙, 就行监督职责吧。”

虽然修改汉律的工作十分庞大,但陈群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他的父亲、他的儿子、侄子们都极有才华,政治主张也都相似, 肯定会暗中出力。不过,荀澜不打算同时授予这些人官职。父子一起效力的情况,他一般都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