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他暂无心力攻击别人,不代表别人没有动豫州的心思,要防患于未然。

如今,荀澜在各大城市的纸坊、客栈连锁、报亭逐渐铺设了起来,将收集信息和货物运输渠道统一在一起,也大大降低了收集信息的成本。只要不是着急的消息,那么就可以由纸坊、报亭的运输队伍带回阳翟汇集在一起。

很快,《颍川快报》的八月刊(上册)就发行了出来。依旧是同样的配方,结合了政治时事、皇室野史、市井八卦和名家名作。不过,这次报纸还额外多了一个栏目——时事点评,毫不客气地将那几个混乱治理的地方给点了出来,还附上了一些让人看了就血压飙升的点评。

定稿的时候,谋士们再三和荀澜确认:“主公,您确定要这么刊出去?”

这刊登的时事点评实在是太让人生气了。有些简直就是在胡搅蛮缠,还有的一看就是什么都不懂,纸上谈兵而已。

荀澜气定神闲地说:“若是将诸位先生的点评刊上去,反而没有讨论度了。”

“可是这些必定会拖累颍川快报的名声,对主公的名誉也不利啊。”虽然这些言论都有署名,足以让人看清是什么人发表了肤浅之言,但颍川快报的首页上赫然印着豫州牧荀澜主编。

荀澜神秘一笑:“黑红也是红,那才是红得发紫啊。”

果然如他所料,名士见这样的见解都能上报纸,都愤而给当地的报亭去信,指责“终南山隐士”、“不如归去”和“知名不具”三人大放厥词,误导世人。

荀澜收集了一些名士的批判,在八月刊(下册)的报纸上刊登了出来。这些名士的逻辑清晰、语言犀利,反驳的文章写得很有看头,迅速引起了读书人的围观。

这其中,就有名士荀彧的名字,还要几位和荀澜交好的名士。

徐庶、戏志才等人这些明白了,主公就是要自导自演,引起社会的讨论度,增大《颍川快报》的名气。

虽然不知道为何主公对报纸如此执着,但见果然事态如主公所料,在阳翟的街头都有人在念论战,众人不由心生钦佩。

“如今报刊销量比七月增加了许多,可见这手段可以继续推行,不吵不火,以后咱们每一期都刊登不同的观点上去。”引导更多的读者加入论战,增强他们对报刊的黏性。

办了三期报纸,荀澜见谋士们已经上手,就放手了,让诸人日后负责《颍川快报》的内容,他只在定稿时审核。

其实,报纸还有一个好处——加深世人对他这个主编豫州牧的印象。毕竟硕大的字都印在上面呢,而且荀澜还积极宣扬自己在豫州推行的各项仁政,吸引人前来。

当然,荀澜也没忘记在《颍川快报》上招募郭嘉。他引用了《诗经》的一首诗,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尔存焉,得尔我幸。

肯定是写得不如曹操的《短歌行》好,但荀澜都挖了曹操不少墙角了,不能连人家的诗句也抄,只得自己绞尽脑汁,编出来了几个字。并在后面注明了署名——一个一直期待与你秉烛夜谈的人,《水云居》见。

命人在定稿后悄悄增添了这几行后,荀澜自信地想:“郭嘉这么聪明,应当能猜到是我招揽他吧?”

遗憾的是,郭嘉一直都没有出现。倒是拿到报纸后的几个心腹,表情变得耐人寻味了起来。

荀澜毫无察觉,他开始忙着制糖和改良马车了。

甘蔗运输的试验还是失败了,路途遥远加上天气炎热,大部分的甘蔗运输了小半程路,就坏掉了,荀澜只得交代他们先和当地种植甘蔗的人家谈好生意,到了十二月天寒的时候再运输。

这也让荀澜主意到了运输的问题。这时候运输车辆主要是两轮车,运输平稳性和运输的量能远不及四轮车。两轮车要当心翻车,还无法克服长距离、大载重的运输问题,同时因为人比四轮车多了一倍,对粮食的消耗更剧。牛马因为单个承受的重量更大,更容易疲惫。

荀澜一说要买四轮车来运输,寒玦就摇头:“四轮车太笨重,而且不可能是一人赶车,否则他陷入车辙或改变方向的时候他就困在那儿了。”

见荀澜面上还是困惑,他带着荀澜去东厅看车子。

这时候的四个轮子是装在一个固定车架上的,四个轮子均无法转向。

“无法转向,若是要改变方向,得生拉硬扯。”寒玦让荀澜自己试一下掉头。就算车上没有多少货物,荀澜都扯不动。

“怎么会这样……”

荀澜喃喃自语,他电视上看到的四轮马车明明掉头很容易啊。

绞尽脑汁都没想出来,荀澜只得花积分跟系统换四轮马车的设计图,然后自己将设计图画出来,交由木匠们打造。

这下,又新成立一个工坊,为以后批量化生产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