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章:撤卫改藩(中)

武德军左厢驻兵武进县,右厢驻兵隔壁的晋陵县,左厢一万人扼守大运河和长江水陆要道,被当地百姓称作威武军。

右厢一万人驻扎在横山和芙蓉泊,这里可以东望江阴县,注视着市舶司衙门的一举一动,被老百姓唤做横山军。

老百姓这么叫,杨怀仁觉得无所谓,武德军武德军,也不知道赵煦这么想出这么个名字,听着像无德军似的,看来他还是对龙武卫有些心理阴影的。

龙武卫和虎贲卫被降了格,本来杨怀仁应该不好受的,明明这两卫禁军比拱卫京畿的其他禁军还要精锐,就因为曾经出了一些造反的兵将,就落得了这个下场,实在是令人惋惜。

但杨怀仁想通了一点之后反而不觉得可惜了,如果手下这帮将士们还是禁军,其实很多事他说了还不算,就算临时能用,但终归还是要枢密院的调令。

可降格为藩军之后,他对武德军倒是有了更大的掌控力,可以按照他自己理想里那样,进一步去改变大宋的军队,而武德军便成了他的试验田。

改变整个大宋的军队现状,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但通过改变改编后的武德军来寻找大宋军队最合适的发展之道,杨怀仁觉得是可以做到的。

而且可以通过武德军的范例,进一步对江南一代的各地藩军和厢军产生影响,那就不是不可以实现的事情了。

毕竟杨怀仁头上还挂着个江南军节度使的虚衔,江南军是不存在的,那么杨怀仁就是个光杆司令。

但另一层意思,江南军也可以泛指江南一代所有的厢军的统称,那么这个节度使的权限可就大了。

杨怀仁琢磨了好久,觉得赵煦忽然心血来潮给了他这么一个没头没脑的官职,说不定就是想让他按照他的法子来练军。

练出来自然是好事,练不出来,那也有借口推搪过去,因为这事,杨怀仁虽然觉得赵煦不算个明君,可也是有一颗想做明君的心的。

不管赵煦将来结局如何,既然杨怀仁有这么个好机会,那就做做试试,梦想虽然有点远,但万一实现了呢?

首先要改造的便是两浙路内的几路厢军。

南康军驻军鄱阳湖,庐山之东,编制是一万两千人的大军,其中四千步军八千水军,但南方常年不打仗,所以实际人数只有一半,一千步军加五千水军而已。

江州水患之后,会产生一些流民,挑拣身体健壮者充入南康军,可以补充兵员三千人左右。

但补充三千兵员的代价是需要负责这三千人的上万名家眷,南康军负担不起,已经多次向杭州府要粮了。

南康军是以水军为主的厢军,杭州府这边给拨付的粮饷也不会太多,要多养活一万多人,杭州府这边也压力山大,只得向杨怀仁求助。

其实不是他们缺粮食,而是之前有过这样的先例,地方官府有义务拨付地方厢军的粮饷,但一直都是按编制发放。

中间再层层截留,实际发放到厢军手里的粮饷基本就斩了一半去了,所以厢军也从来不会编满,实在没有那么多粮食养这帮人。

遇到灾年,厢军会接收大量的灾民充军,粮食肯定是不够吃的,只能向上头要粮。

就像这次杭州府这边,一定会给南康军拨付一些追加的粮饷,但不会太多,也只是一次性的。

总不可能他们要就立即给的,总是要推诿一番,最后少给一些,这都是官场的习惯,目的便是防止厢军伸惯了手。

烫手的山药抛给了杨怀仁,杨怀仁也心烦,总不能自己花钱买粮食给南康军救济,会被落下闲话的。

可要是看着厢军挨饿不管,他又不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