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7章:来历的秘密(上)

“小僧很久以前不过是少林寺的一个小沙弥,师从圆浑大师。本来圆浑大师比小僧高了两辈,是不能做小僧的师父的。

但因为小僧从小受圆浑大师照顾,渐渐长大后又随在圆浑大师身边侍奉起居,受圆浑大师教导颇多,实际上圆浑大师便是小僧的恩师了。

圆浑大师虽然身在少林,却不会武功,一生醉心佛学,为我少林高僧。

仁宗康定年间,小僧还是少年,便随圆浑大师下山云游,走至齐州,遇见一位当地的高人隐士。”

杨怀仁稍稍一算,仁宗康定年间,那是近五十年以前了,那时候大和尚如果还是个少年,那么他最少也有六十岁了。

听到他说圆浑大师在齐州遇上一位高人隐士,忽然意识到些什么,只是还不敢确定,便只能等着大和尚继续说下去。

大和尚说起往事,目光里充满了幸福之情,只是他说到这里也故意顿了顿,便是等待看杨怀仁的表情。

等到杨怀仁面露惊疑之色,他便知道了些什么似的。

“王爷应该猜到了,齐州的那位高人便是河源先生。河源先生当时已经年近六十,和圆浑大师相仿,但他的样貌却只有二三十岁,圆浑大师好奇,便拜访了河源先生。

河源先生虽然不信佛,却对圆浑大师礼敬有加,在河涧竹林同圆浑大师论道,小僧有幸同年龄相仿的河源先生幼子在一旁听教。”

杨怀仁没想到大和尚原来和廉希宗先生幼年时就认识了,怪不得当初他住在后山的学院里,廉希宗先生的弟子们对一个酒肉和尚那么尊敬。

杨怀仁心中好奇,问道,“圆浑大师和河源先生竹林论道,不知他们说了些什么呢?”

大和尚接着说,“这件事小僧一直以来就很是好奇,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

“啊?这是为何?”杨怀仁其实心里已经有些明白了。

大和尚答,“因为两位高人一开始还只是简单说些佛法和人世间的道理,说到后边,忽然提到六道轮回,再往后小僧就听不懂了。可能……是小僧的慧根太浅吧。”

杨怀仁心说这哪里是你没有慧根的问题,是以你当时的年纪和见识,应该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那些高深的话。

大和尚又说,“后来过了很长时间,小僧觉得圆浑大师和河源先生都是高人,他们说的话小僧听不懂实属正常,所以也便不去纠结于此,渐渐便忘了这件事了。

直到刚才,小僧忽然想起来,王爷说的某些话里,似乎和当年两位大师说的话,竟是有些相似的。

或者说,之前小僧也曾经觉得王爷好像哪里不太对,但一直也搞不清是哪里不对,所以一直有点迷迷糊糊。

可刚才那一刻,小僧忽然想到了一点,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杨怀仁已经猜到大和尚怀疑什么了,全是他自己说话不注意,才漏了些不该说的东西出来。

换了以前,他是绝对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的来历的,这种事太危险,几乎可以瞬间让他现在拥有的一切轰然崩塌。

但现在面对大和尚,他忽然有种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的冲动。

这种冲动的产生,杨怀仁自己也不是很理解,一个秘密,或许就应该一直保持下去,永远不再提起来才最好。

可是人的思想就是很奇怪,心里埋着一个秘密,随着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总是会没有来由的产生一种孤独感。

就好像他从来都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一样,他拥有的一切,都太虚幻了,梦里也曾经被这样的想法吓醒,害怕一觉醒来,发现这都是一场梦。

但这个梦却从没有真正醒来,杨怀仁也试着掐自己一把,很疼,而且疼的很真实,所以便相信了在他发生的一切都是现实。

可惜要保留这么一个天大的秘密,对最亲近的家人也不能说,让他很不舒服,一个人的时候,偶尔会感觉压抑。

也不是没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过这一切,可想来想去,都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所以他很想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然后能有人帮他解释这一切,另一个和他有同样情况的人便是河源先生。

但河源先生已经过世了,杨怀仁也曾想过从廉希宗那里知道些什么,但后来计算过廉希宗先生是在宋朝出生的,才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

眼下大和尚提起圆浑大师和河源先生的事情来,杨怀仁不得不想,或许这里边有什么线索可以让他弄清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