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页

所谓朱舜水,原名乃朱之瑜,是王阳明、黄梨洲的同乡,但是他比黄梨洲长十一岁,在明朝灭亡之际,他不忍心看到神州陆沉,于是毅然决然之下,选择了东渡日本,而后受到了水户藩主德川光国的礼遇,执礼甚恭,不敢直呼其名,因此朱之瑜便以舜水为号,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

寻常人虽然不知道朱舜水的大名,可是他在日本的名声却非常崇高。日人尊称朱舜水为“泰山北斗”,每逢其讲学之时,许多年老的日本学者也扶着拐杖前去听他讲学,而朱舜水在日本待了二十余年,他的学生也遍布整个日本和朝官,甚至还形成了以“舜水学”为宗旨的日本“江户学派。”

可即便如此,朱舜水一生中都翘首以盼能够重回故土,然而一直到死都没有机会,而随着复汉军兴,并且在南京建国之后,远在日本的朱舜水后裔朱毓彦也自然得到了这么一个消息,正巧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吉宗遣使来华,便一同来到了南京。

“松平君,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故土重游,我还不想就这么去直接见天子,就先在这南京的街头看一看吧……”

朱毓彦生于日本,长于日本,尽管他在父辈的养育下掌握了一口熟练的汉文汉话,可是他对于故国的回忆,也仅仅只是停留在纸上,成为了一个符号一般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朱毓彦对于故土的情感极为复杂,因此便拒绝了松平纲吉的好意,选择了在南京独行。

然而在实际上,朱毓彦和松平纲吉的行踪,已经经过影子传递到了宁渝的手里,对于这位前明大儒后裔,他心里着实有几分好奇。

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

对于宁渝而言,朱舜水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他前世去日本旅游的时候,曾经在茨城县常陆太田市见过朱舜水的墓地,上面写着‘明徵君子朱子墓’,由此便对此人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后来查过资料才发现,此人之气节足以烛照千古。

廿年家国今何在?又报东胡设伪官。

起看汉家天子气,横刀大海夜漫漫。

宁渝轻声吟诵着这一首诗,这正是朱舜水赴日二十余年之后所作。诗中悲痛之意,溢于言表。

站在一旁的影子负责人宁罗远一直低着头,他虽然不是很明白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可是皇帝的这番感叹,也就足以说明了其重要性。

“陛下,此次日人赴我朝来使,将朱子后裔一同带了过来,只是不知为何,外交部只有日人使臣备案,却无朱子后裔……根据影子回报,朱子后裔已经在南京了。”

宁渝略微细思一番,很快就明白了过来,感叹道:“只怕这是‘近乡情更怯’了,我大楚终究不是大明,所以难免会有些不适,让他在民间多看看吧,看到了也就会来见朕了,让探子们都散了吧。”

“是。”